楹联里的辛亥革命:中山先生楹联赏析(6)
辛亥革命网 2013-08-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挽徐锡麟》:
丹心一点祭余肉;
白骨三年死后香。
(徐锡麟(1873—1907),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1907年,他与秋瑾密谋策划发动浙、皖两省武装起义,于7月6日在安庆领导巡警学堂学生率先发难,击毙安徽巡抚恩铭,攻占军械局,因力量单薄,被清军镇压,徐锡麟被捕就义。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人们将他的遗骨从安庆移葬浙江杭州,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作者这副挽联就是为此次葬礼撰送的。上联由葬礼上所设奠的祭肉起兴,表示对烈士一片丹心的追慕。祭肉一般用烧肉,皮色红赤。下联借用古典,赞扬烈士视死如归的精神。晋张华《博陵王宫侠曲》有:“生从命子游,死闻侠骨香”的名句,用“侠骨香”比喻侠士的精神虽死犹生。后人多沿用之。例如,黄兴《哭刘道一》诗:“英雄无命哭刘郎,惨瞻中原侠骨香”。孙中山此联用“白骨”而不用“侠骨”,是因为要与上联“丹心”对仗的缘故,意义一样。徐锡麟是1907年牺牲的,到1912年时已5年,作者在下联中为什么说“三年”呢?这是用典。《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灵王时贤臣,因被诬陷,流放到蜀,自杀。蜀人同情他,用匣盛其血,三年后血化为碧玉。作者用此典,用以称颂徐锡麟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表达人们对这位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
《题风雨亭—挽秋瑾》:
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流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秋瑾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著名的女革命家,1907年7月15日被清政府逮捕杀害。就义前,她奋笔写下了这样7个字:“秋风秋雨愁煞人。”辛亥革命后,人们在绍兴城郊的卧龙山上,建立了一座风雨亭,以纪念她。孙中山先生到风雨亭凭吊烈士时,亲笔题写了这副挽联。上联中,“江户”:日本东京的旧称。“矢”,通“誓”。“丹忱”,丹心。秋瑾于1904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与同盟会,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上联首句意为在东京时秋瑾就矢志革命事业。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时,秋瑾经黄兴介绍,首先加入同盟会,并任浙江地区的主盟人。因此,作者说“感君首赞同盟会”。一个“感”字,表达了作者由衷的崇敬与谢忱”。下联中,“轩亭”,指绍兴城内的轩亭口,这是秋瑾英勇就义的地方。“愧我今招侠女魂”,一个“愧”字,一个“招”字,强烈表达出了作者对秋瑾烈士的怀念之情。“侠女”:秋瑾自号鉴湖女侠,并常吟刀剑,写有《宝刀歌》、《宝剑歌》等充满侠气的诗篇。全联凝炼淳厚,感情真挚,浩气凛然,掷地有声,读来令人有回肠荡气之感。)
《挽杨仙逸》:
技术湛深,志行纯洁;
尽瘁国事,懋著勋劳。
(杨仙逸烈士(1891——1923年)出生于华侨家庭,字学华,号铁庵,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杨仙逸是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先驱,其被誉为"中国革命空军之父"。。其父杨著昆,是旅夏威夷的著名侨商,有清末“中国两大糖王之一”的称号。杨著昆是孙中山挚友,他赞同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在经济上大力支持孙中山。童年时代的杨仙逸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大元帅府,杨仙逸担任航空局局长,接着他又创办广东飞机制造厂,并任厂长,数月后制成一架飞机,孙中山为表彰他的卓越功勋,亲笔书写“志在冲天”的横幅赠送给他。1923年9月,军阀陈炯明在惠州发动叛乱。孙中山派大军讨伐,杨仙逸亦参与作战,在博罗梅湖白沙堆前线,杨仙逸建议从水路进攻。在检查水雷时,水雷突然暴炸,杨仙逸壮烈牺牲。孙中山先生闻之,十分痛惜。大元帅府下抚恤令,并追认烈士为陆军中将,决定对烈士进行厚葬。杨仙逸遗体葬于广州黄花岗之东,墓碑是孙中山手书的“杨仙逸先生之墓”七个大字,墓道拱门上放着一飞机模型,象征烈士生平事业和冲天壮志。)
《挽郑荫南》:
爱国以命,爱党以诚;
家不遑顾,老而弥坚。
(革命力量的重整大致兵分两路,一路是以孙中山、陈少白、郑士良为首,另一路的重心人物则为郑荫南和宋居仁。在同一的起义当中,分别负责两地的活动,而又彼此策应,这就是1900年庚子的惠州之义和广州的谋炸督府之义。失败后,郑荫南逃至香港转赴檀香山做工。郑荫南曾捐资支持革命,1923年3月在澳门病故。孙遥寄挽联一副。)
《挽龚炼百》:
可怜麟凤供炰脯;
如此江山待祓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