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辛亥革命:中山先生楹联赏析(5)
辛亥革命网 2013-08-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挽陈母邓太夫人》:
生于九月,殁于九月;
男善汉书,女善汉书。
(据《民国档案》1987年第1期,许华:《陈家鼎传》,1918年10月23日,陈家鼎之母在上海逝世。孙中山领衔代为讣告,并亲笔撰书此挽联。)
《挽彭素民》:
吾党惜斯人,应有注海倾江泪;
廿年共患难,未遂乘风破浪心。
(原载1992年4月29日《团结报》(第1297号)。
《挽黄兴》: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
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
(挽联表彰了黄兴文武全才难得,极度痛惜之情溢于言表。1916年10月31日,黄兴因病在上海逝世。次年,以国葬葬于长沙。孙中山先生时在海外,未能亲赴吊唁,遂送了这副挽联。上联赞扬黄兴是文武双全的人物。汉高祖的谋臣随何、陆贾,不谙武略;武将绛侯周勃、灌婴都缺少文才,像黄兴这样文韬武略的雄才,即使在古人中也很难找到。“随陆无武,绛灌无文”,语出《晋书·刘元海载记》:“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孙中山借用之,表达自己能有这样一位战友而自豪的心情。“九等”,指对人才的品级评价。班固在《汉书》中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下联表达对黄兴早逝的哀悼之情,大意为:历史上伯夷、柳下惠谁贤?彭祖、殇子哪个长寿,实在说不清楚,然而仅仅十年的同盟战斗,便奠定了今天这样的基业,作为后死者的我,其悲伤如何忍受?伯夷,商代贤人,传说他曾阻止武王伐纣,后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柳下惠,春秋时鲁国大夫,名展禽,任士师时三次被黜。作者借以称誉黄兴的高风亮节。彭祖,传说中古代长寿者,活了800岁。殇子,古代短命者。作者感于黄兴英年早逝,因说黄兴永垂不朽,非常人之寿夭之论所能评判。作者善于用典,援引古事,对比陪衬,毫不费力;前后呼应,自然生动。)
《挽蔡锷》:
平生慷慨班都护;
万里间关马伏波。
(这是孙中山为蔡锷国葬典礼而撰送的挽联。喻蔡将军为投笔从戎的班超和宣称马革裹尸的马援,盛赞这位再造民国的英杰。上联将蔡锷比作东汉名将班超。班超曾任西域都护,在西域边陲活动达31年,平定了莎车、龟兹等地贵族叛乱,为巩固汉王朝在西域的统治立下了卓越的功勋。班超早年家贫,但胸有大志,终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同样,蔡锷出身贫寒,经过艰苦奋斗,终于成为再造民国的著名军事家。因此,作者称赞蔡锷平生慷慨,出身、抱负与事业同“班都护”一样。下联将蔡锷比作东汉名将马援。马援以功封“伏波将军”,后在平息叛乱时死于军中。云阳令朱勃上书论其功,有“间关险滩,触冒万死”之语。同样,蔡锷也是战功显赫,因积劳成疾,不治身死。作者以马援历经千难万险,至马革裹尸,而成大功的事迹,比况蔡锷为护国讨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全联寄托了作者对蔡锷的无限缅怀,将蔡锷比作东汉名将班超、马援,甚为贴切,虽着墨不多,却概括力强,读之令人肃然起敬。)
《挽刀安仁》:
二十年革命成功,忧患与同,安床莫共,鸟尽说弓藏,槛车就擒悲邓艾;
三百日缧囚初释,奇冤虽雪,沉郁已深,豹死留皮在,疑疏谁为颂陈汤。
《悼念同盟会会员、傣族爱国领袖、滇西国民军都督刀安仁》:
边塞伟男,辛亥举义冠遇春;
中华精英,癸丑同恸悲屈子。
(上为孙中山先生于1913年3月撰有一副著名挽联。此挽联与当时的章太炎送的挽联:“三字奇冤生竟雪,一腔热血死难消。”以及多人的挽联原抄件现存云南省盈江县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