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百年 > 外交 >

中国近代外交主要国别关系

  

  一、中美关系

  1. 中国皇后号

  一艘美国木制帆船,重360吨。1784年2月22日,它驶离美国纽约港,前往中国。全船共43人,船长格林,商务代理山茂召。船上载有棉花、铅、胡椒、羽纱、毛皮和人参等。这艘商船穿过大西洋,绕过好望角,驶过印度尼西亚的巽他海峡,于8月28日抵达广州埔港。它在那里停留了4个来月,顺利地售出全部货物,并采购了大批中国土特产,包括茶叶3032担、瓷器962担、丝绸490匹、肉桂21担等。船员们每人也买了不少东西,如服装、漆器、工艺品等。该船于12月28日离开广州按原路返航,1785年5月11日回到纽约。运回的货物受到美国人的欢迎,立即抢售一空。“中国皇后号”这次航行中国投资12万美元,获纯利3万多美元,利润率高达25%。山茂召给美国国务卿写信说:“我们有幸打通同地球极东部地区的联系,这必定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从此以后,中美贸易关系不断发展。“中国皇后号”远航中国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一般把它作为中美关系开始的标志。

  2. 望厦条约

  中美之间缔结的第一个条约,又称《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中英两国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之后,美国为了取得和英国一样的在华通商特权,派特使顾盛来华。1844年7月3日,他同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了该条约,共34款,主要内容如下:美国人来中国贸易,进出口货物所纳的关税“具照定例册,不得多于各国,一切规费,全行革除”,“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如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用昭平允”;美国人可携带家属“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共五港口居住贸易”;在这5个口岸,美国设领事官管理本国人的事务,中国地方官应给予礼遇,遇有交涉事件、公文往来或会晤,应该平等对待;美国人的船只入港,“准其自雇引水”;准许美国人在这5个口岸“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馆、礼拜堂及殡葬之处”;中国人与美国人有“争斗、词讼、交涉事件,中国民人由中国地方官捉拿审讯,照中国例治罪;合众国民人由领事等官捉拿审讯,照本国例治罪”;条约12年后可以修订。

  3. 蒲安臣使团

  蒲安臣是第一个在北京任职的美国公使,1862年夏到北京就任。他在任内积极推行“合作政策”,颇受恭亲王和总理衙门其他大臣的信任。1867年清政府考虑派人出使各大国,了解它们对今后修约的要求,但苦于不知派什么人好。届时任满的蒲安臣被清政府聘为“钦派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率代表团出访欧美各国。团里的其他成员为清朝大臣志刚和孙家谷,顾问英国人柏卓安和法国人德善。这是清政府派往国外的第一个官方代表团。蒲安臣使团于1868年2月25日自上海启程,先后到达美国、英国、法国、瑞典、丹麦、荷兰、普鲁士、俄国等国,使团向各国表达了中国愿意同它们加强友好往来的愿望。1870年2月23日,蒲安臣病死在俄国首都彼得堡。但使团其他人仍继续访问了比利时、意大利和西班牙,最后于1870年8月结束访问返回中国。在访问美国期间,蒲安臣超越清政府给予他的权限,与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即“蒲安臣条约”。这个代表团的组成有着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4. 蒲安臣条约

  也称《中美续增条约》。1868年,清政府聘请即将卸任回国的美国公使蒲安臣作为中国使臣率团出访欧美。在美国期间,他违背清政府给他的指令,擅自同美国政府在7月28日签订了这份条约。事后,清政府不得不在1869年11月23日批准该约。其重要内容是:美国和中国都允许各自公民前往对方国家,或常住入籍,或随时往来,或游历,或贸易,或久居,“听其自便,不得禁阻”;中国人去美国和美国人来中国旅行或常住,都应享有对方给予最惠国的利益,但不得因此而成为该国公民;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可以进入对方国家的学校学习,美国人可以在中国指定外国人居住的地方建立学校,中国人在美国也可以这么办。这项条约的内容显然是要增进美国的经济利益和扩大其在华影响,客观上为当时中国人前往和居留美国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中国人学习先进文化提供了条件。

  5. 美国的合作政策

  美国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对华政策。1862 年美国国务卿西华德指示即将到北京就任美国驻华公使的蒲安臣要同英法等国驻华公使协商与合作,因为美国在华利益同这两个国家一致。蒲安臣到京后先后拜访了其他西方国家的驻华使节。他于1863年6月20日提出了落实“合作政策”的具体设想,即(1)西方各国利益一致,所以必须相互合作;(2)不采取有损于中国领土完整的行动;(3)由于中国文化古老,自视甚高,不要指望中国能很快地接受西方文化;(4)由于中国存在势力雄厚的排外势力,所以总理衙门办外交的官员常有困难,各国应予理解。蒲的主张使合作范围不仅局限于英法等列强,也包括同清政府的合作。这个主张得到西华德的赞同,成为以后几十年美国的对华政策。这项政策加强了美国同清政府的关系。

  6.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1899年9月由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的对华政策。十九世纪末,中国经济上比较发达的地区已被英、法、俄、日、德等列强所瓜分,形成一块块势力范围。1898年,美国通过美西战争夺取了菲律宾,开始向亚洲进行扩张。但它很难使用军事手段来同其他列强为瓜分中国而斗争。因此,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指令驻德国、英国、俄国、法国的大使,11月13日又指令驻日本、意大利的大使向各自驻在国的政府发出照会,提出对华的一项新政策,其要点如下:美国政府不能承认最近各国经缔结各种协定在中国各地获得的排他性权利及对于各地的支配;美国公民的利益不应由于任何国家在其“势力范围”内实行排他性待遇而遭受损害;希望在中国维持一个公开的市场,以供世界商务使用;“排除造成国际激愤的危险根源,增进列强在北京采取一致或协调的行动,以支持为加强清政府和维持中国的完整所急需的行政改革”。 1900年八国联军即将进攻北京前,7月3日,国务卿海约翰又通过驻英、法等国的大使向驻在国发出另一份照会,提出 “寻求一种解决办法,使中国获得永久的安全与和平,保持中国的领土与行政实体,保护各友邦受条约与国际法所保障的一切权利,并维护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美国的这项政策原则上得到其他列强的认可,成为美国保护其在华利益的主要工具。

  7. 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

  为了扩大对中国的影响,1907年美国国务卿通知中国,美国决定将庚子赔款中超额部分退还中国。1908年5月25日,美国总统签署了国会决议,同意将给美国的庚子赔款数减至13,655,492.69美元,余下的10,785,286.12美元退还中国,从1909年至1940年逐年退还。经协商,双方决定美国退款将用来支付派遣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的费用。清政府决定在退款的前4年中,每年至少派100名学生留美,第五年开始,每年至少派50人,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这批学生中80%的人指定学习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等,其他人学习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为了便于派遣学生,由清政府负责筹办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即今天清华大学的前身。1909年10月,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梅贻琦、金涛等47人起程前往美国。庚款留学使中国学生掀起了第二次留美高潮,对此后中美关系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8. 湖广铁路借款合同

  又称《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这里粤汉铁路指在湖北、湖南境内的通往广州的铁路,川汉铁路指湖北境内的通往四川的铁路,二者统称湖广铁路。1908年7月,清政府派张之洞为督办粤汉铁路大臣,把这条铁路纳入官办的范围。12月底,张之洞又兼任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他随后准备为建粤汉铁路向外国借款,英、法、德三国银行闻讯后都极力争夺借款权。最后,这三国银行界协商,决定把借款范围扩大到包括整个湖广铁路,由三国银行联合贷款给中国。于是,1909年6月6日,由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代表、德国德华银行代表、英国汇丰银行代表和张之洞的代表签订了《湖广铁路借款草合同》,借款额550万英镑。后来,美国政府也插手此事。1911年5月20日,清政府同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正式签订了《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款总额600万英镑,由四国财团平均承担,期限40年。6月15日,根据合同,在伦敦、巴黎、柏林、纽约四地同时发行湖广铁路债券。这笔借款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义愤,形成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并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尚未得到铁路借款,就被革命赶下台。

  9. 中国实现关税自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出现轰轰烈的要求收回主权的爱国主义运动。它促使南京政府向英美等列强提出修订条约的要求。1928年六七月间,南京政府一再督促美方谈判新约。作为对南京政府的支持,美国首先于7月25日与南京政府在北平(今北京)签订《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它规定“历来中、美两国所订立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货物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各条款,应即撤销作废,而应适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惟缔约各国对于上述及有关系之事项,在彼此领土内享受之待遇,应与其他国享受之待遇毫无区别。缔约各国不论以何借口,在本国领土内,不得向彼国人民所运输进出口之货物勒收关税或内地税,或何项捐款,超过本国人民或其他国人民所完纳者,或有所区别。”在此之后,中国分别同其他国家签订类似条约,并于1930年由中国海关颁布新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