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百年 > 外交 >

中国近代外交主要国别关系(2)

  10. 史汀生主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一种对日政策,又称“不承认主义”政策。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以遭到中国军队袭击为由,攻打沈阳。到1932年1月初,日本军队占领中国东北全境。中国政府迫切希望美国能出面进行干预。1月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同时向中国和日本发出照会,宣称:美国政府“不能承认任何既成形势的合法性,也不拟承认中、日政府或其代理人间所缔结的任何可能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包括关系到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关系到通称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在内)的条约或协定;也不拟承认用违反1928年8月27日中、日、美均为缔约国的巴黎公约之条款与义务的方法而获致任何局势、条约或协定。”第二天,美国国务院又发表一项补充声明:“美国丝毫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根据条约所享有的合法权利;美国不拟过问日本的任何活动,但不得破坏美国的权利。”这项意欲保护美国在华利益的政策并不能阻止日本扩大侵略中国。

  11. 飞虎队

  抗日战争期间,美国空军退役军官陈纳德受中国政府的委托,1941年在美国招募了近100名飞行员,并购买了新式的P40B战斗机。8月1日,组织起美国志愿航空队,空地勤人员最多时达270多人。宋子文为该队题贺词“如虎生翼”。航空队的机徽是张着大口露着利牙的虎头,所以它被人们称作“飞虎队”。飞虎队成立后立即投入保卫滇缅公路的战斗。1942年春日军占领缅甸后,飞虎队投入保卫云南的战斗,一方面在空中迎截来袭的敌机,另一方面配合中国守军实施地面攻击,曾在怒江一带重创日军。由于罗斯福总统决定把飞虎队并入美现役空军,7月4日飞虎队正式解散。他们的作战纪录是:作战50余次,击毁日机299架,歼灭大量的日军地面部队,飞虎队损失了73架,牺牲22名飞行员,3名被俘。飞虎队人员先是并入美国空军第10航空队,后于1943年3月扩大组成第14航空队,继续为抗日战争做出贡献。

  12. 中美新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奋勇抵抗日本侵略,大大支持了美英盟军。在中国政府的再三要求下,1943年1月11日,中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签订《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以增进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合作和友谊。条约共8条,规定“现行中华民国与美利坚合众国间之条约与协定,凡授权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或其代表实行管辖在中华民国领土内美利坚合众国人民之一切条款,兹特撤销作废。美利坚合众国人民,在中华民国领土内,应依照国际公法之原则及国际惯例,受中华民国政府之管辖。”条约还规定取消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终止它给予美国的一切权利;把上海及厦门的公共租界归还中国等。这个条约是中国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又一重大胜利。

  13. 史迪威事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成军事同盟。美国派史迪威将军作为中国战区参谋长,辅助蒋介石抗战。蒋史之间因对日作战的安排及对中共的态度不同而产生矛盾。史迪威一再批评国民党政府抗日不力。1944年日本发动豫湘贵战役,国民党军再次大溃败,暴露出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恶果。美国总统罗斯福为加强中国抗日军事地位,先后五次致电蒋介石,要求史迪威接过中国战区的军事指挥权。蒋介石强烈反对这种剥夺其军事权力的要求,迫使罗斯福派赫尔利使华调解蒋史关系。最后罗斯福应蒋介石的要求,调走史迪威。这一事件的结束标志着美国开始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14. 赫尔利使华

  1944年9月,为改善史迪威与蒋介石的关系,美国总统罗斯福派赫尔利作为总统代表前往中国。他的任务是,以便史迪威能够统率中国军队。然而,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十分尖锐。蒋强烈要求美国召回史迪威而另派能够合作的将领来华。赫尔利支持蒋的这项要求。他给罗斯福的电报中说:“如果你在这场争论中维护史迪威,你将失去蒋介石,并且你还会连同失去中国。...美国势必在中国遭到失败。...我谨建议你解除史迪威的职务。” 10月,罗斯福下令召回史迪威,改由魏德迈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任在华美军的司令官。赫尔利在史迪威离职后,马上介入国共关系的调停。美国虽然愿意支持蒋介石,但不希望看到由于国共之争中国发生内战。赫尔利分别与国共两方进行协商。然而由于蒋介石坚持反共的立场,尤其反对成立联合政府,赫尔利再次站到了国民党一边,提出了试图控制中共军队的新建议。谈判破裂。11月,赫尔利被任命为驻华大使。在华期间还清理内部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中国通”,要求所求美国军人和官员保证支持国民党领导的中央政府。1945年2月,赫尔利回国。赫尔利的所作所为反映出二战末期,罗斯福开始着重考虑战后的格局安排。随着整个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抵抗日本侵略作为中美的合作基础已逐步失去其作用。从未来的战略利益出发,美国需要一个由蒋介石领导下的中国来抗衡苏联。美国希望看到一个亲美的中国政权,而蒋介石渴望得到美国的支持来对付共产党。这种相互需要使二者间能超越歧见趋于一致。

  15.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946年11月4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在南京签字。条约内容十分广泛,主要规定如下:一、缔约一方的国民在彼方享有居住、旅行及从事经商、制造、科学、教育、宗教及慈善事业的权利,为此可以取得、保有、建造、租赁房屋和租赁土地,并与彼方的法人及团体待遇相同。二、此方出口商品,关税享受彼方给予第三国的优惠待遇。美国法人及团体在中国种植、出产或制造的物品所纳内地税及输出中国享有国民待遇。三、此方船舶应与任何第三国船舶一样,享有装载货物前往彼方任何开放口岸、地方及领水的自由。一方以后若以内河航行权或沿海贸易权给予任何第三国时也应以同样的权利给予彼方。这个条约从文字上看基本是平等的,因为除对国民待遇和人员出入境以外的规定都是对等的。但在贯彻时,由于中美两国经济实力之悬殊,中美两国享有的利益截然不同,对美国明显有利。

  16. 中立美国政策

  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央1945年11月28日提出的对美国政策。第二次大战结束后,中国国内矛盾变得日益尖锐起来。在这份文件中,中共中央认为:“目前世界的中心问题是美苏之争。反映在中国便是国共之争,美国政府的政策是尽力扶蒋打共反苏”。因此中央提出“目前在以对蒋斗争为中心时,…… .有时(甚至只是形式上的)中立美国”。中立美国是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国内斗争的一种策略,“即是对美采取不挑衅的政策,以减少美国寻衅的借口,并非不反对美国殖民地化中国的政策,也非不抗议美国武装干涉中国内政和参加中国内战的政策,更非在美军进攻我们时采取不抵抗政策,相反的,对于美国政府这种帝国主义政策,应持坚定的,严正的批评和坚强的抵抗以反对之,方能给以打击和教育人民。”

  17. 马歇尔调处

  二战结束后,美国从全球战略考虑,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个稳定的亲美政权。1945年12月,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将军到达中国,他奉命来调解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矛盾,以避免中国发生内战。在调处初期,国共谈判曾取得一系列的成果,达成了“关于停止国内冲突的命令和声明”、“建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协议”、和关于军队整编及中共军队统编的方案。在这种缓和的形势下,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等决议案。但是,作为国民党首脑的蒋介石对此很不满意,甚至指责马歇尔的工作。1946年3月11日,马歇尔奉召返美述职。国民党便在东北地区挑起纠纷,进犯已由中共军队控制的城市。4月19日,马歇尔返回重庆,一方面表示继续调处,不同意国民党在东北拉长战线;另一方面要求中共军队撤出长春。这种折衷方法未能使蒋介石罢手,国民党军队在6月底挑起全面内战。为了迫使蒋介石继续接受调处,美国政府下令对国民党实行军火禁运,但其他援助仍在继续。国共双方边打边谈。马歇尔新提出政治解决问题的主张,要求改组政府,建立实际上完全受国民党控制的政府。他还要求中共军队退出对日受降时所达到的区域。这些要求都被中共方面所拒绝。马歇尔时而要求蒋介石停火谈判,时而又指责中共破坏调处。因此,蒋介石一再抱怨马歇尔对他施加压力,而中共方面则谴责马歇尔褊袒国民党一方,毛泽东在9月发表声明,指出美国政府用调处作掩护,支持国民党打内战,试图把中国变为美国的殖民地。国共的矛盾日益尖锐,马歇尔的调处无法进行下去。美国总统12月发表声明,把国共谈判破裂的责任归之于中共。1947年1月7日,马歇尔离华回国,他的调处使命彻底失败。

  18. 魏德迈访华

  中国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南京政府频频向美求援。7月9日,美国政府决定派魏德迈访华,对中国形势和美国可能采取的措施作一调查。魏德迈率领经济、兵工、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专家于7月22日至8月24日访问了中国。他在华期间从北到南访问了十几个城市,不仅会见了蒋介石,还听取了张群等一批高级官员的报告,又同中国工商界等各方面的人士座谈。在华期间,魏德迈公开地尖锐批评国民党政府,要求它进行广泛的改革。9月19日,魏德迈向杜鲁门递交了一份长篇报告。他指出国民党统治腐败无能,经济“正在崩溃与瓦解之中”,“军事局势有利于共军”。他建议由联合国促成东北停战,美国向蒋介石提供军事、政治、经济全面援助。他认为,否则的话,中国会落入共产党之手。这次访问促成美国大规模向南京政府提供援助。

  19. 对华关系白皮书

  这是一本美国外交文件集。1949年,由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权在中国的内战中遭到惨败。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这本名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长达1054页的白皮书。书中主要部分一是叙述了从美中签订《望厦条约》到1949年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在大陆失败期间的美中关系,重点放在说明美国1945年以后对华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结局上;二是附录了这个历史时期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官方文件。本书前面有一封国务卿艾奇逊署名致总统的“附信”,概括了本书的主要思想。这本书宣传美国对中国的传统“友谊”,从美国的观点解释了国共两党的发展历史,既抨击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也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指责,为美国在1945年以后的对华政策进行辩解,充分介绍了美国如何不遗余力地援助蒋介石。对于美国对华政策的结果和中国内战的结局,艾奇逊在“附信”中作了这样的评述:“不幸的但亦无法逃避的事实是:中国内战不祥的结果非美国政府的控制所能及。我国在其能力合理限度之内,已经做的或可能做到的一切,都不能改变这个结果。也不是由于美国还有什么没有做到之事影响了内战的结果。这是中国内部各种力量的产物。美国也曾试图对这些力量施加影响,但未能成功。中国国内已经做出一种决定,纵使这是有欠缺的决定也罢。”这本书是美国在中国内战期间扶蒋反共政策的明确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