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百年 > 教育 >

庭院深深深几许 烽火连天读书声(5)

  值得一提的是,学友黎泽重“惊喜的同一”邮票架起海峡两岸交流之桥梁。学友台胞海军航长蒋玉泉每年回来,这群新群学子必回母校。他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在株洲清水塘王家大屋“槐庭”,师生们在“晴空啸警笛,奔走不遑驻”的寇机威胁下,在“纸窗灯火微如豆,板屋规模小似舟”的艰难困苦中,夜以继日地读书著述,乐英才而教育,即使避敌机入防空洞,仍手不释卷。蕴含着炎黄子孙深沉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怀,是多长的岁月都无法抹去的。尽管那段战争岁月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阳光依旧,江水依旧,只是不见当年的风云激荡,但对从那段历史走过来的他们而言,已经镌刻成了人生的一部分。

  新群学校创办三十一年,凡毕业学生初小45个班、高小60个班、初中21个班、高中5个班。在这里,新群学校在秋瑾故居坚持办学十一年,收容东北、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份撤出的学生和湖南的本地生就读,学校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政治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精英人才,为新中国各个领域建设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著名农学家康春林,著名画家李立,著名教育家黄守傅与李寿冈,著名冶金专家龙林,著名医学专家雷永仲,著名护理学专家李纯,原株洲市政协副主席、革命烈士罗学瓒的儿子罗立洲,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诗词学会会员、海峡两岸民间集邮交流会会长、美国集邮协会会员黎泽重,著名诗人、原湘潭市政协委员田翠竹,《湖南政协报》刘任之,长沙市优秀教师、《华侨日报》编辑文大昆,黄笃杰校长侄子《长沙晚报》、湘潭市志办编辑黄林石,还有诗书俱佳的长沙市诗协会员秋瑾之孙王孝敏,现在台湾的新群校友袁桂生、蒋玉泉、汪云裳、胡冬阳、马炳烈、陈仲陶等。

  九、传薪续火,治学报国

  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时代的风雨,历史的画卷,埋藏不住时代的峥嵘。毛泽东亲手创办的新群学校虽几经变迁,学校却仍传薪续火,涵容积蓄,开拓创新,秉承文化育人内涵,滋养精神,名字虽变,但师生们爱国、勤奋、好学的精神却一直在传承。

  烽火硝烟弥漫源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火中扬起的铿锵之花,是在血与火中成长的。学校师生身负国耻,心怀国家,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侵略者的仇恨,深深地埋在心底,师生们在这种爱与恨的交织中埋头学业,期望立学为民,治学报国,情感何其赤诚、何其热烈,得以继承秋瑾最好的精神遗产之一,这是后来任何一个时代的学子都无法真正体悟的。

  本来,读书和治学都需要安静的氛围,可是在当时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里,新群学校的学子们书却读的那么棒,先生们的学问却做的那么好,最终使得中国的学术薪火相传,存续不绝,并为国家未来建设奠定了基础,这不得不令人赞叹与敬佩。

  株洲清水塘王家大屋“槐庭”秋瑾故居,也是要铭记的历史。在烽火连天、民族危亡的关头,对背负着救亡图存、返乡建国的湖湘流亡学子们来讲,株洲清水塘“槐庭”无疑给予了他们的心灵以极大的安慰,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友刘果毅的回忆中还有这样一段讲述,“早些年,我因为经常出差,所以到哪都会有买中国地图册的习惯,有意思的是每次看到株洲地图这页的简介,唯一的景点就只有秋瑾故居,从最早的50年代出版的到最新的90年代初出版的地图册基本上,都是这样……”

  “时艰尤需办校、国难更重储才”。说起王家大屋“槐庭”往事,不得不说到辛亥女杰秋瑾烈士之子王沅德。王沅德走了一条和秋瑾截然不同的路。王沅德继承家业经商,但从来没有忘记母亲秋瑾的教导,他继承母亲秋瑾的遗愿。

  1934年新群学校增办幼稚园,因教室不敷应用,校舍难以为继。王沅德得知后,捐出株洲清水塘王家大屋槐庭一部分,给新群学校开办新群小学部。1935年时,王沅德看到他从东北沦陷区及其他省逃难来湘的失业、失学青年很多,他就优先安排逃难来湘的失业青年到其开办的永安盐矿谋生,为使失学子早日复学,他把位于株洲清水塘大冲的家宅王家大屋“槐庭”捐出部分办学做校舍。

  1939年,他再次把位于株洲清水塘大冲的家宅王家大屋“槐庭”(今建有秋瑾故居、新群中学校史馆)捐赠给新群学校做校舍,附近田地作为学校办学经费。据1977年10月台北出版的《湖南文献》记载:“1939年王沅德应时任昭阳乡乡长所求,将大冲别墅无条件赠与新群中学为校舍,只要求留一间设秋瑾堂,以追念母亲。”使得秋瑾的精神遗产之一得以延续。秋瑾女儿王灿芝在《秋瑾革命传》一书中,对株洲秋瑾故居是这样描述的,“住百十来个人在里面,简直看不见”。

  在槐庭,有了一种穿越般的幻觉,仿佛听到当年的学子、今天的老人颤颤巍巍地说这里发生了什么、那里发生了什么,似乎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从“槐庭”里响起的上课号声;似乎看到了一群群来自白山黑水的孩子,像一簇簇的野杜鹃,在后山上、岩石旁、草丛中……无处不在地怒放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十、百年华诞,筚路蓝缕

  神州大地,红光普照,江山如画,美丽多娇。初夏之际,株洲清水塘大冲九郎山,一抹橘红丹霞,如彩练一般舞动苍穹,映得身后“槐庭”青砖灰墙的湘中庭院,如挺立在斑斓之中,游弋在水墨之间。前坪有两棵大桂花树,门前翠柏成行,园里还有红枣树、鸡爪树、皂果树 ,还有秋瑾从江浙那边移植来的琵琶树,从日本带回国栽在大屋天井内的那颗玉兰树,还有那凝聚着伟人毛泽东的关怀与希望……伴随着新群师生们度过了艰苦的岁月,越发显出新群师生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怀,这是多长的岁月都无法抹去的。

  远山如黛,槐庭的天井一角,石臼里的一丛菖蒲,它不起眼,却葱青粗壮,独自散发着青春气息。暮春已过,它还要迎接炎夏,一直到寒冬,它是季节的自由使者。《神农本草经》说:菖蒲,补五脏,通九窍,明目。它是一味好药。这喻的是秋瑾吗?嗯,它就是秋瑾,五脏都强,九窍皆通,耳聪目明。秋瑾毫不迟疑地将自己当成医治国民觉醒的药引,药效显然巨大,且一直影响着后世数代。

  湖南株洲清水塘——秋瑾故居,山树掩映,耸立着的秋瑾,高挑凛然,对襟布衫,左手捏着书卷,右手食指伸点着前方,她抬眼四望,她心有所思。

  秋瑾故居重建,用意也非常明确,槐庭芝兰芳香,不但传承着革命先驱者的使命与担当,亦是激励新时代青年爱国明志、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源泉。在爱国主义精神不可或缺的当下,槐庭秋瑾故居的红色文化传承无疑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随着百年光阴的流逝,时间的沙漏已经滴到了二十一世纪。一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渺然一瞬,但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却可能意味着开天辟地、沧海桑田般的河山巨变。一百年前的1921年7月,拨开世纪烟云的迷雾,在时间隧道的长廊里,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一个高大、瘦峭的身影,游走在北京、上海、长沙等地。这个有着浑厚乡音、爽朗笑容和明亮眼神的青年,正在苦苦寻觅中华崛起的强国之路,用心谱写民族振兴的铿锵乐章……

  在等待了百年后,今年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迎来了新群学校(湘潭市立第二中学)百年庆典,感恩伟大祖国教育兴邦,学子芸芸!

  行走在株洲清水塘王家大屋——秋瑾故居,耳畔总会传来早自习的铃声响起,朗朗的读书声传来,我们的思绪又会回到七十多年前那个遥远的冬天,仿佛又看到了,在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大时代里,那群打着背包,快步行走,歌声嘹亮,刚毅坚卓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