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百年 > 教育 >

庭院深深深几许 烽火连天读书声

  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是职业革命家、共和国的缔造者。鲜为人知的是他在青年时期还在家乡倡导创办了一所学校——新群学校(现湘潭市立第二中学)。纵观这所具有光荣革命历史学校的诞生与发展,无不凝聚着毛泽东的关怀与希望。

  烽火连绵岁月,在抗日救国的呐喊声与杀敌声中,除了一批批的青年与导师们冲出沦陷区,去建造战火纷飞下的另一座校园之外,还有人在沦陷国土坚持艰难办学,一股隐忍强劲的大潮在集结行动。一路辗转迁徙后,落脚株洲清水塘王家大屋——秋瑾故居的新群学校,在战火纷飞下响彻九郎山的朗朗读书声,与抗战时期接纳了多所著名高等学府的长沙相比,也毫不逊色。

  这是一部湖湘儿女在中华民族危亡关头用文化的武器进行拼搏的历史,里面的人、学校、思想、言行、著作同样都闪耀出迷人的风采与巨大的光芒。株洲清水塘王家大屋——秋瑾故居,被当地人称为“抗战教育圣地”,因为它是当年新群学校湖湘学子在沦陷区的栖息之地,是湖湘文化传薪续火之地。

  说起王家大屋“槐庭”往事,不由得想说出一番话来:本来读书需要安静,可是“槐庭”往事里的“新群学校”在战争环境里,书却读得那么好,出了很多人才,民主运动也轰轰烈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那烽火岁月中的朗朗书声……

  一、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五四”运动促使一批湖湘大地先进青年开始更深入的思索,他们下功夫研究并介绍各种新思想,倡导新文化。在这批进步青年中,毛泽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青年毛泽东以伟人的眼力与气魄,抓住民族振兴之根本——教育。他认为要改变中国之禁锢闭塞之风气,教育必须先行,他主张对学校以至整个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在促进家乡湘潭教育之发展上,青年毛泽东留下了浓墨重彩、耀眼夺目的一页。

  1920年7月上旬,毛泽东已经肩负着筹建组织的重任,风尘仆仆地从上海回到湖南长沙。历经北京、上海之行的“求取真经”“藏器于身”的毛泽东正摩拳擦掌,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湖南的新文化运动在毛泽东、何叔衡等同志的领导下蓬勃开展。同年9月,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组织俄国研究会的同时,为了改变家乡教育的落后状况,与长沙《大公报》经理、湘潭籍人士朱矫,新民学会会员吴毓珍等人商议,决定联络旅省湘潭籍人士发起成立湘潭教育促进会,促进湘潭教育之发展。

  1920年7月27日,湘潭教育促进会在省教育会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35人。会上,通过了湘潭教育促进会章程,选举毛泽东、龙彝被选为“促进会”文牍干事,吴毓珍为总务干事,朱矫为庶务干事,戴星炳、宋焕达、马文义、黄泽霈为交际干事,并向省府呈报备案。并讨论通过了《湘潭教育促进会简章》,简章明确以促进湘潭教育为宗旨。第一次干事会决定由毛泽东起草《宣言》。毛泽东起草的《湘潭教育促进会宣言》于8月3日、4日在湖南《大公报》上公开发表。他在宣言指出:“吾邑办学将及二十年。光宣之际,成绩颇佳,民国初元,进步尤速,虽内容未臻完备,但亦粗具规模,近年欧潮东进,学说日新。全国学界人士,靡不臂奋振起,顺应潮流,从事改革。独吾邑教育,既不能应时势之需要,力谋刷新,复不能本固有之精神,维持原状。校所停闭及半,青年皆向学无门;学款年有增加,黄金掷虚。推原根本,皆由主持教育者,不察世界潮流,不知自身缺陷,无责任之观念振奋之精神,有以致之也。”

  湘潭教育促进会成立后,对促进湘潭教育的有关问题作了广泛的研讨。争取到派代表参加县教育行政会议的权利,很多建议经过教育行政会议讨论得以通过施行。在促进会推动下,湘潭教育会于次年6月组织旅省参观团,全县教师分三批赴长沙各先进学校观摩学习。到1921年5月,会员发展到60多人。促进会对湘潭的教育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这个组织宣传了新思想,为以后党在湘潭领导革命活动作了思想文化上的准备。湘潭教育促进会的活动,不仅促进了湘潭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人们的思想解放,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在株洲、湘潭两地的传播。

  二、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伴们在寻求革命真理、探索改造中国的正确道路的过程中,深受教育之感奋和启迪,以其鸿鹄之志,本着强国雪耻之宏愿,积极谋求国家与民族之自强复兴,着眼于教育救国之根本——办学。他们认为中国的大问题是“民智污塞,开通为难”,希望通过教育来“造成新国民及有开拓能力之人材”。

  1920年7月,青年毛泽东在草拟《湘潭教育促进会宣言》时,这样写道:“若不急起直追,共谋补救,否则,愈趋愈下,势非陷全邑教育于破产状况不可。”见湘潭县仅有一所湘潭中学,远远适应不了青年求学的需求,他对家乡教育的落后面貌深感忧虑。于是,在成立湘潭教育促进会的第二年春节后,省立第一师范毕业的黄笃杰,在毛泽东的倡议下,向省立一师毕业的湘潭籍学友发出邀请。

  1921年5月10日,这群“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身体力行在昭潭书院聚集商议,以“教育救国”为宗旨,由毛泽东、宫廷璋、黄笃杰、王洪伦、刘修丰、言志超、陶诗衡等人组成校董会,共同发起筹措一千银圆,立意创办新群学校。

  1921年9月4日,新群学校在湘潭十四总莲花街吉安宾馆正式开学。学校初为小学,由宫廷璋任校长,学校事务全由黄笃杰等董事出面联络,喻秉诚任教务主任,聘请20多名教师,招收480余名学生。后为增加办学力量,加速学校发展,校董会广泛联络社会名流,成员逐渐增加喻秉诚、王洪波、蒋竹如、罗正谊、戴星炳、杨绵仲、王本善、樊伯滋、邱运清、廖镇楚,抗战时期,革命先驱秋瑾之子王沅德等35人为董事。

  学校成立后的次月,毛泽东即去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此后因忙于革命斗争,无暇顾及校务,后来,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虽风尘仆仆,事务繁杂,但仍然关心新群学校,几次询问学校情况于黄笃杰、王洪伦、喻秉诚、陶叔瑜先生。1949年全国解放后,毛泽东还电邀陶叔瑜到华北革命大学任教。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