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 民初困局——一个制度史的解释

    就历史发展脉络而言,1911年武昌起义是一场“计划外革命”。按照清廷1906年“预备立宪”规划,以及“钦定宪法大纲”,中国的政治改革即便不会像预想的那样顺利,但也不致发生根本性颠覆...

    17-08-31 14:33:24

  • 辛亥前十年间汉奸指称的转义与泛用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辛亥时期“汉奸”指称的转义及其使用为主题,进一步爬梳史料,重现史事,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历史本相及发展进程,进而依据历史实事把握相关概念及其演化。...

    17-08-31 10:28:30

  • 冯天瑜:先父冯永轩收藏的信札

    《冯氏藏札》共189通,主要是先父冯永轩(1897-1979)于上世纪20-60年代收藏的的清代中期至民国年间文士、政要议学论政的书札手迹,另附先父友朋致函及笔者师友来信。...

    17-08-31 17:10:18

  • 民国初年孙中山对名誉事件的反应

    民国建立后,孙中山第一次以政治领袖的形象活跃于国内历史舞台,所经历的诸多政治事件同时也具有名誉事件的性质。...

    17-08-30 09:32:39

  • 民元孙中山北上与逊清皇室的交往——兼论清皇族的归属选择

    民元孙中山北上在京活动21天,百忙之中,专门抽出四天与逊清皇室往还。...

    17-08-30 09:21:53

  • 孙中山的民族独立奋斗精神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了祖国的独立富强,始终不懈地英勇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时段。谨以此文深切缅怀孙中山及其民族独立奋斗精神 。...

    17-08-29 08:58:39

  • 护国元勋蔡锷的倾世之恋究竟是谁?

    搜狐号“历史人物志”上的《共和名将蔡锷和小凤仙的倾世之恋》一文不符合历史事实。蔡锷的红颜知己和倾世之恋是潘蕙英。...

    17-08-16 09:05:01

  • 辛亥革命性质研究的历史透视

    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可谓辛亥革命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备受学术界关注,相关成果颇为丰硕。重新审视有关辛亥革命性质研究的具体成果,从中获得新的学理认知,对推动辛亥革命研究迈向新境界肯定大有助益。...

    17-08-10 09:43:53

  • 唐继尧挖公款建私家园林

    把古代举行科举考试的贡院划拨出来作为私立东陆大学校址,由省政府定期定额拨给经费,还摊派各县“筹解奖学金”,筹得资产达194.7万元。唐继尧办学5年却一个大学生都没有培养出来。...

    17-07-26 08:42:38

  • 谭人凤在选举总统时投了黄兴一票吗?

    长期以来,在谭人凤的研究中,学界几乎一致认为,在1911年12月29日举行的临时大总统选举中,谭人凤投了黄兴一票。但经笔者查考,此说与史实并不相符。...

    17-07-27 14:27:49

  • 唐继尧不是重九起义的发起人

    在昆明重九起义前,唐继尧起到阻挠和迁延起义时机的作用,几乎造成重大军事损失。在重九激战中,唐继尧滞留在南门不前进,虽经刘存厚协商催促,唐仍然不去执行攻打总督署的预定任务。...

    17-07-19 08:50:54

  • 黄兴《致袁树勋书》及其写作时间考论

    经考证,黄兴《致袁树勋书》不应写于1912年10月20日,而是1911年12月10日。...

    17-07-17 09:38:11

  • 辛亥前后的“洪门民族主义”论说

    作为一种特殊的民族主义话语,“洪门民族主义”如何产生、定型并确立其地位?这一过程跟当时“民族”概念、民族主义思潮的演变有何关联?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梳理分析。...

    17-07-13 16:41:32

  • “东南”革命与“西北”建设——黄兴“振兴中华”的历史道路

    清末黄兴确立在湖南“雄据一省”与“各省纷起”的区域联动革命道路,辛亥革命后,他展开西北边疆的国土规划和社会民生的建设事业,东南中国的革命和西北中国的建设构成黄兴振兴中华的...

    17-07-12 16:59:17

  • 唐继尧贪污公款富甲一方

    云南历来是贫瘠的省份,老百姓生活非常艰难。唐继尧第一次督滇期间贪污公款,家私财产已达三千万元之富,第二次督滇期间蛀空财政九千万元无账可查。...

    17-07-01 20:57:44

  • 民国初年的政党政局

    民国初年的政党虽然名目繁多,但主要存在着三种政治力量,即以袁世凯为首的守旧势力,以张謇、梁启超等为代表的原立宪派人为主体的拥袁势力,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

    17-06-29 09:25:28

  • 民初“护法”与法治的历史经验

    回顾20世纪中国法治屡遭破坏的历程,有助于深化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本文拟以孙文发动的长达五年(1917—1922)的“护法”斗争为例,考查维护法治的历史经验。...

    17-07-14 09:26:08

  • 孙中山逝世后的舆论对峙与国共两党的应对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于“国基飘摇,国命倾危”之际在北京辞世。作为民国象征与国民党领袖,孙中山的逝世引起了政治生态的强烈反响。...

    17-06-28 08:57:42

  • 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孙中山的重要思想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峻挑战。如何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就成为我们全民族无法回避的课题。孙中山经过长期的思考、摸索,对此做出了具有真知灼见的回答。...

    17-06-23 10:02:37

  • 孙中山爱国救亡思想溯源

    如果说民族命运的危机感是孙中山爱国救亡思想产生的基础,那么,与西方文化的接触,则启迪并唤醒了孙中山爱国救亡、振兴中华的民族意识。...

    17-06-23 09:48:34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