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及其借鉴意义

辛亥革命网 2025-04-21 11:03 来源:团结报 作者:孙继业 查看:

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思想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源于对国际国内经济的长期观察和对比,源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思想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源于对国际国内经济的长期观察和对比,源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实业计划》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涵

  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建议:“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建议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在成立兴中会时,孙中山将振兴中华作为纲领;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提出:“并施教育,通道路……兴起农工商实业之利源。”

  孙中山深刻认识到工业化对国家富强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实业救国的信念。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伊始,就特设实业部,颁布了商业注册章程,并令各省迅速成立实业司,鼓励各类商业公司自由注册营业,鼓励创办各种农、工商、矿各业。

  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孙中山专心致力于实业,走实业救国之路。在北上与袁世凯会谈振兴中国经济时说:“挽救之术,惟有兴办实业。”

  孙中山积极投身实业救国之路,先后担任了中华实业联合会名誉会长、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会长、全国铁路总办、上海铁道协会会长。

  护国战争结束后,孙中山潜心著书立说,专心研究建设中国的问题。先后完成了《民权初步》《孙文学说》《实业计划》三部著作,合编为《建国方略》。其中《实业计划》,几乎占《建国方略》的一半篇幅,对如何发展中国实业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对如何推进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有了系统、完整的构想,制定了交通之开发、商港之开辟、都市之兴建、水利之发展、工业之发展、矿业之发展、农业之发展、灌溉工程、造林事业、移民事业等十大纲领以及六大计划,系统描绘了中国经济建设的蓝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孙中山《实业计划》中所论述的“实业”,并非农、矿、工、商等经济事业的全部,而是有特殊的内涵指向。

  从所有权属性看,特指国家资本所运营的企业。在《实业计划》“第一计划”部分,孙中山指出:“中国实业之开发,应分两路进行。(一)个人企业,(二)国家经营是也……今兹所论,后者之事属焉。”由此可见,《实业计划》中论述的企业,主要指“国家经营企业”。国家经营企业指由国家资本运营、性质属国家所有、不能由私人占有的企业。孙中山认为,这些企业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是发展中国经济的关键产业,所以将其作为实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对于个人企业,孙中山并不是不重视,而是将可以通过市场竞争的“个人企业”,作为“中国实业之开发,应分两路进行”中相并列的一路,由市场自我调节发展。即使对于国有企业,也要客观分析企业特点,如果可以委托个人经营,或者个人经营比国家经营更为合适,那就交给个人经营。对于个人经营企业,国家应该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并有相应的奖励。为保障个人企业更好发展,孙中山提出要进行税制改革,废止“行之自杀的税制”;由于个人企业不是《实业计划》所规划的重点,所以没有详尽论述。这种抓大放小的思路,对今天的国企改革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从组成类型看,主要指关键工业、根本工业、本部工业。《实业计划》论述的是“国家经济之大政策”,在论述中并非所有行业面面俱到逐一论述,而是有所取舍。《实业计划》中主要论述了如何振兴中国“关键及根本”的工业、“工业本部之须外力扶助”的行业。

  一是关键工业,主要指交通运输业等基础设施行业。孙中山高度重视交通发展,尤其重视铁路建设,提出了“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的论断。除铁路外,孙中山还规划了100万英里的公路以及复杂密集的水路,构成了遍布中国的铁路、公路、水路立体交通网络。

  二是根本工业,主要指矿业、机械制造业等基础性工业和重工业。孙中山认为,钢铁是近代工业中最重要的原料,煤炭是近代工业必需品,石油的需求将随着未来汽车增加而急剧增加。此外,随着矿业日臻发达,对器具和机械的需求也就增加,所以要开设工厂制造矿业器具机,同时设立冶矿厂。

  三是本部工业,主要指生产个人和家庭生活必需品的轻工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这是孙中山发展实业的根本目标。孙中山在《实业计划》第五计划中专门论述了借助国际力量发展本部工业,目的就是让本部工业跟上关键工业、根本工业的发展速度,增加生活物资供给,使劳动人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降低生活成本。

  《实业计划》的主要特点和原则

  实业计划的前瞻性。孙中山在宏观层面对中国实业发展未来作出了前瞻性安排,不仅给当时的中国提供了发展规划,也给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思路,并在今天得到了印证。

  实业计划的立体性。《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发展中国经济的整体性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立体框架,既包括交通、港口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食、衣、住、行等民生工程,涉及30多个行业100多个方面。各部分之间互相联系、互为支撑。在前三个计划中,孙中山规划了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南方大港三个世界级港口,以三个大港为中心,规划了中央铁路系统以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高原铁路系统,规划了开浚运河、整治扬子江、整治广州水路系统等水利工程,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陆路、水路一体化交通网络。在全国交通网络基础上,孙中山又规划了商埠、渔港、城镇、工厂、矿山,实现了线与点的结合。

  实业计划的系统性。孙中山以实业发展为主线,系统描绘了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一是将区域协同发展纳入到国家整体发展中。《实业计划》中统筹兼顾了各地区发展的平衡,既注重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也注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并创造性提出了移民计划。二是注重不同产业融合发展一体推进。《实业计划》中任何一个建设项目的规划都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纳入了整体规划。如在规划北方大港的同时,规划了西北铁路系统、开发直隶和山西的煤铁矿;在规划东方大港的同时,规划了整治扬子江、建设内河商埠、建造水泥厂。

  三是整体考虑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双重作用。如在规划将广州改良为世界港口时,分析了广州失去海港地位背后的政治原因,以维多利亚、温哥华、西雅图等为例,论证了香港和广州港可以同步发展、共存共荣。

  实业计划的辩证性。一是辩证地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孙中山认为中国“素自尊大,目无他国,习惯自然,遂成为孤立之性。”这极不利于中国发展。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更离不开世界。破解中国实业发展之困境,首先要承认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是辩证统一体。二是辩证地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实业计划》本名为《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书》,计划“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社会主义,而调和此人类进化之两种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以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也”.孙中山一方面坚定地提出发展中国工业;一方面告诫国人要立足中国国情、走自己的道路。三是辩证地衡量利益关系。孙中山在规划中国经济发展时不是单纯考虑经济因素,而是通盘考虑政治、军事、经济等因素影响。

  孙中山在制定实业计划之前,为中国实业发展设定了四个重要原则:

  一是必选最有利之途以吸收外资。孙中山认为,发展实业,盈利为先,这样才能让外国投资者尽快见到回报,增强国际资本投资信心。在《实业计划》中,将“必选最有利之途”作为第一原则。在规划铁路线路时,考虑各部分铁路是否可以构成网络,路线设置是否有利于货物畅通;在为内河商埠选址时,考虑当地物产是否丰富,劳动力资源是否充沛。

  二是必应国民之所最需要。当时的中国,资金、技术有限,只能按照轻重缓急,优先发展国民经济关键产业和人民急需产业。孙中山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需要也会不断发展变化。

  三是必期抵抗之至少。在基础建设中,优先发展困难小、成功率高、见效快的行业和设施。在规划北方大港时,孙中山选址在渤海湾,主要原因在于这里“距深水至近,去大河至远,而无河流滞淤,填积港口”。在规划西北铁路系统时,孙中山设计的7000余公里铁路线,充分考虑了地质因素。在规划东方大港时,孙中山客观冷静地对比了计划港和上海港之间的优劣,认为如果在上海建港,买地、拆迁花费巨大,应该在上海之外另选偏僻地区新建一座头等港。

  四是必择地位之适宜。无论是建设铁路、港口、还是城市,孙中山都将位置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在规划西北铁路线时,孙中山认为新建成的铁路将来可成为欧亚跨国铁路的主干线,并联结中欧重要城市。在规划南方大港时,孙中山选址广州,认为未来的南方世界港不仅要带动广州发展,更要带动各省繁荣,所以要以广州为起点,向各个重要城市、矿产地修建铁路,使各城市、各矿产地与南方大港连贯畅通。

  《实业计划》的借鉴意义

  《实业计划》中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构想,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实业计划》原名《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书》,书名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对外开放的宽阔胸襟。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妄自尊大;鸦片战争后,又将西方各国视作虎狼,心存畏惧,这两种心态都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孙中山是具有世界眼光的伟人,不仅“睁开眼睛看世界”,更是主动提出对外开放,主张吸收借鉴外国一切先进经验,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加以扬弃,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主义”,并到处宣讲。“我们就要用此开放主义。凡是我们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借用外国人才;我们办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利用外资的三种办法是:一、借资兴办;二、华洋合股;三、定以期限,批与外国人承办,期满无价收回”,提出“三引进”主张和创办“三资”企业的构想。同时,孙中山也强调吸引外资“不失主权”,最重要的原则和前提是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强调“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成,操之在人则亡”。

  孙中山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开放主义”思想,对于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是重工业与轻工业协调发展。中国自近代工业产生以来,轻工业的发展颇受重视,重工业因发展缓慢而极其微弱,形成畸重畸轻的局面,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孙中山不仅重视轻工业的发展,尤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轻重工业统筹兼顾,力求达到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协调发展。在重工业方面,主张兴办钢铁厂,设机关车、客货车制造厂,建立造船业、化学工业、机器业、电气工业等。在轻工业方面,大力发展与人民群众食、衣、住、行等方面密切相关的工业,如粮食工业、衣服工业、居室工业、行动工业、印刷工业等,即发展“个人及家族生活所必需,且生活安适所由得”。

  孙中山主张国家在重工业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在轻工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一理念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是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孙中山提出均衡发展沿海与内陆地区,缩小区域差距,通过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努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对当前中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借鉴意义。孙中山所设想的分别以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为中心的“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辐射圈,如今已变成中国经济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区域经济发展带。

  诚然,孙中山规划的许多宏伟目标,由于战争和经济基础等客观条件,在当时难以实现。如今中国铁路总里程已达16.2万公里,中国公路里程达到了548.6万公里,已超过了孙中山的设想。孙中山提出许多构想如今都已经变成现实,“振兴中华”的愿望正逐步得以实现。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是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实业思想中的精华,结合实际,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作者孙继业,系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副会长)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