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汉阳铁厂 选址购炉的历史争议

辛亥革命网 2023-06-27 14:09 来源:人文武汉 作者:顾必阶 查看:

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为世界所瞩目。但同时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指责。

  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为世界所瞩目。但同时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指责。《张文襄公治鄂记》评说:“公所措施,皆属创举,每着手之初,众疑群谤,阻力横生,即使左右共事之人,亦且虑其难成,稍不坚持,则一事不能举办。”张之洞为自强求富,很多人并不理解。

  长期以来,直至近代仍然有人批评指责张之洞在铁厂建设过程中,铁厂选址错误、订购炉机错误,产品(钢轨)质量不好。对此本人经过反复查阅有关史料,包括《汉冶萍公司志》、《湖北省冶金志》、《张之洞全集》——奏议(奏折、公文)、电牍(往来电报)等以及相关人员史料。并多次到汉阳铁厂遗址考察。经过整理分析,我觉得上述批评指责本身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权作分析如下:

  (一)关于铁厂选址错误

  对于铁厂的选址当时曾有一番争议,批评者多说张之洞选址汉阳是为了自己能够坐在武昌总督署内“看到铁厂冒烟”,能够随时过江“便于督察”……

  据《汉冶萍公司志》载:“李鸿章主张(厂址)设在产煤地区,盛宣怀极力主张设在大冶黄石港一带。……比利时矿师白乃富主张把厂址设在武昌城内。蔡锡勇则想在江夏县、武昌县和黄石港之间另觅高地。先是择地武昌城郊外武胜门塘角,后又选武昌城东南的汤生湖,均不宜建厂。复又履勘武昌府、黄冈县沿长江南北数百余里及省城各门外和汉阳沌口、江夏所属金口、青山、金沙洲、沙口一带。但这些地方不是低洼即多坟墓,或者距水较远。”

  “最后,张之洞决定把厂建在汉阳。并提出六大理由。”

  我将其归纳为“六便”:⑴原料便于运输 ⑵产品便于发售 ⑶人才便于通用 ⑷工程便于督察 ⑸用款便于监督 ⑹废渣便于处理。

  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初六,张之洞向朝廷上奏《勘定炼铁厂基筹办厂工暨开采煤铁事宜折》中详细汇报铁厂定址情况后奏称:“兹勘得汉阳县大别山(龟山)下有一地区,原系民田,略有民房,长六百丈,广百余丈,宽绰有余。南忱大别山,东临大江,北滨汉水,东与省城相对,北与汉口相对,气势宏阔,运载合宜,当经督饬局员及学生、洋匠加考核,佥以为此地恰宜建厂“。

  张之洞亲自到过汉阳考察,站在龟山上看到两江交汇之处,气势开阔,运输方便,景色怡人,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

  由以上可知,张之洞选择厂址,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经过中外专家反复权衡,多方论证决定的。绝非仅凭“能看到铁厂冒烟”、“便于督察”而草率决定的。

  指责铁厂“选址错误”另一个原因是张之洞多次奏请朝廷按计划拨款和追加投资。

  铁厂投产不久,甲午战争爆发,清廷财政困难。朝中又有人指责张之洞铁厂选址错误,“距铁矿太远”以致“铁价太昂”等等。对此,张之洞1895年9月再次回复朝廷:“查开设炼铁炉,若论常法应于炼铁相连之处设立之,唯地理、物产不能一律巧合。”大冶有铁而无煤,江夏马鞍山有煤,江夏在上游,大冶在下游,如果湖北煤不敷使用,再用湘煤。湘煤也在上游。所以厂设汉阳,能够两就。并且销售,督察都很方便。

  张之洞又说:“查德国克虏伯厂,炼钢炼铁为地球第一大厂,其矿石自西班牙运来,远在数千里之外。较其远近难易,实觉此胜于彼多矣。”张之洞的意思很明确,比起克虏伯来说,厂设汉阳,这能算距铁矿太远吗?

  后世人们批评张之洞“选址错误”的一个佐证是汉阳铁厂的停产、拆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汉阳铁厂生产急剧下滑,炼钢炼铁先后停炉,至1924年全部停产,直至抗战爆发拆迁重庆。

  汉阳铁厂的停产、拆迁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举二例即可说明此事与选址无关。

  一是,原主张铁厂设在大冶黄石港的盛宣怀接办铁厂后,便酝酿在大冶增建新厂。几经周折,大冶铁厂(仅建两座450吨高炉)直到1923年才建成投产,耗资596万(超计划59%)。两炉共生产26个月,出铁不足26万吨, 1925年10月28日大冶铁厂停产,直至抗战爆发,与汉阳铁厂一道拆迁。(汉阳铁厂投资568万两,共生产钢铁300万吨)

  二是,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市为发展地方经济又在汉阳重建了汉阳钢厂。

  显然,汉阳铁厂的失败,不是个人主观因素的结果。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教授所言:乃“无法摆脱半殖民地中国的全社会性悲剧。”

  (二)关于订购炉机错误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张之洞委托驻英公使薛福成向英国公司订购炼铁炉,薛福成转告张之洞说,英国公司须先化验煤铁成份后,再确定炉型。张之洞听说后,以为英商有意抬价而大怒,说: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但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份即可。后来英国公司(谛塞得厂)按酸碱两法各制冶炼炉一套。(事实上酸性炉两套,碱性炉一套)

  1904年盛宣怀派李维格到欧洲考察,请英国化学家化验大冶铁矿及其他产品,得知大冶铁矿含磷高,而酸性贝塞麦炉不能去磷,因此,钢轨质量不好。最后汉阳铁厂拆除二座5吨贝塞麦炉,而订30吨马丁炉四座(后增为七座)。多年以来,这个说法几乎成了定论。成为批评张之洞不懂科学,造成浪费的铁证。

  这里有二点值得商榷:

  首先是一个令人怀疑的情节——据查,关于张之洞不懂科学,订购炉机随意决定的情节是由民国初年(1912年)任汉冶萍公司经理叶景葵的记述中透露的。

  叶景葵(1874——1949)浙江杭州人。20岁中举人,29岁中进士。22岁时,为山西巡抚赵尔巽幕僚。1912年4月13日汉冶萍公司改选领导人,叶景葵选为经理(盛宣怀出走日本,张謇任总经理未到任。)

  张之洞1890年电询薛福成订购炉机时,叶景葵年仅16岁,不知从何得知这一情节。薛福成(1838——1894)1888年任湖南按察使,1889年改派驻英、德、比、意公使。1894年卸任回国途中不幸病逝。此时叶也只有20岁,正在考举人。从时间上,情理上推论似有不符。

  其次是一个令人不解的结论——贝塞麦炉不能去磷是事实。但如果磷含量在允许范围内,则不存在去磷问题(汉阳铁厂规定钢轨含磷量0.04—0.075%,其他成份略)。再说,李维格请英国化学家化验是在1904年,而汉阳铁厂投产已经10年。10年中汉阳铁厂不可能不化验产品成份。

  冶炼钢铁必须了解铁矿成份及产品质量(化学成份)这是基本常识。当时,汉阳铁厂中外专家几十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一常识?

  1885年,张之洞准备在广东筹办铁厂时,上奏《筹议海防要策折》指出:“炼钢铁,宜用毕士买炉(后译为贝塞麦炉)西门马丁炉。缘中国铁质多夹磷硫,皆须先炼出磺强水,再入炉冶,始成纯质。倘非实得真授,贸然开采,徒耗巨资。”可见张之洞在此前多年即已了解钢铁生产基本常识和中国铁矿的基本性质。

  1889年,张之洞在广东订购炼铁炉时,驻英公使是刘瑞芬(1889年底回国任广东巡抚,1892年病逝)。1890年薛福成才接任,此时张之洞已经到湖北。在增订炼钢炉设备时,才开始与薛福成电商。

  我们从以下张之洞与薛福成订购炉机的往来电文中即可知其订购炉机过程:

  光绪十六年(1890年)六月二十七日,张之洞致薛(福成)钦差:“炼铁厂基已经勘定兴工,拟赶制钢轨,请饬谛塞厂将贝色麻炼钢炉及辗轨机应配备件先行寄来。……”

  七月初四日,薛福成回电:钢须铁炼,请示知铁矿之磷质,硫质有无多少,做炉方免爆裂(事实上这一句是外行话,硫磷高低只影响质量,决不可能引起爆炉)。

  九月初八,张之洞复电薛福成:“大冶铁矿极旺,磷质仅万分之八(0.08%),贺伯生等称加锰尽可炼钢。”(贺伯生为铁厂总监工,英籍工程师。)

  九月二十日,张之洞又致电薛福成:“详细化得铁六十四分(64%),磷八毫(即0.08%),硫三毫(即0.03%)……矿师皆云宜用贝色麻法。”

  由此可以看出,张之洞在订购炉机时经过多次电商,并征询汉阳铁厂所聘外国矿师的意见,最后确定的。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多次提到的关键词:贝色麻(贝塞麦)炉,马丁炉。据查冶金词典,所谓贝塞麦炉即为转炉。1860年由英国人贝塞麦发明,以其名命名。根据耐火材料的不同,分为酸性(如酸性材料硅砖等)、碱性(如镁砖等)。酸性转炉即贝塞麦炉,碱性转炉即托马斯炉,由托马斯发明。

  马丁炉即平炉,1861年由法国人马丁发明。故称马丁炉。(同期德国人西门子发明故称西门子炉 )

  贝塞麦炉,其设备简单,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可将高炉铁水直接注入炉内,大约半小时即可。特别适合铁路钢轨等大宗产品的生产。故张之洞说,矿师皆云宜用贝塞麦法。

  马丁炉以生铁、废钢为原料,冶炼时间长一些,(汉阳铁厂马丁炉昼夜出钢2—3次)但质量较好。比较适合生产质量要求高的小型配件。故张之洞引进马丁炉生产铁轨连接板(鱼片钩钉)和作为制造枪炮材料。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的目的主要就是造铁路、造枪炮。

  (三)关于产品(钢轨)质量不好

  这里还存在一个被人忽视的事实:汉阳铁厂贝塞麦炉主要(为京汉铁路)生产钢轨,京汉铁路全长1214公里,其中近1000公里钢轨是汉阳铁厂生产的。京汉铁路1906年4月1日全线通车(张之洞与袁世凯验收)举行典礼。

  而李维格到欧洲考察,引进30吨马丁炉,到完成扩建改造是1908年,京汉铁路通车已经两年了。

  由此可以看出,贝塞麦炉一直在生产,而且所炼钢轨并不存在质量问题。(即使钢轨存在一些缺陷或废品也属正常,因为任何产品质量不可能达到100%。)

  另有二例可以说明问题:

  (1)据张之洞1894年奏报朝廷《铁厂招商承办章程折》说:“比将厂造贝塞麻钢轨……督饬洋人施德林分验,据称炭锰停匀,磷硫分数最少……施之抵压牵扭诸器无往不宜。是路轨、船械种种合用,验有明证。”就是说:贝塞麻钢轨经过化学检验,及物理(抗拉、抗压、抗折)试验,质量是精良的。

  (2)据《百年苦语》“盛宣怀奏对笔记”载:盛宣怀曾于1899年晋见慈禧太后。上问(慈禧问):“矿务办得如何?”奏对(盛宣怀答):“臣办的是湖北铁矿,现在铁厂出铁炼钢。卢汉铁路用的钢轨均系自己所炼,与外国一样好。现在造枪炮亦是用自己所炼的精钢,比造轨之钢更要加工。” 盛宣怀不可能说假话,因为1898年汉口至滠口,芦沟桥至保定已通车。

  汉阳铁厂拆迁后,关内再无铁厂生产,芦汉铁路通车后,直至1949年未闻因钢轨质量发生行车事故,便是明证。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大冶铁矿含磷高,贝塞麦炉又难以去磷,马丁炉又是后来购建的,那么汉阳铁厂是如何生产出合格钢轨的呢?

  原来,大冶铁矿区约200方里(50平方公里)各个山头(矿场)化学成份(含磷量)有很大差别。对此,卢森堡专家、汉阳铁厂总工程师吕贝尔“游华日记”中有所介绍:“由于铁山的矿石含磷量高(平均在0.1%)不适应铁厂使用。后来在龙洞发现适用的铁矿石,从而停止铁山开采。并把采矿设备搬到龙洞去开采……”

  吕贝尔并提到从1895年到1898年又先后把采矿设备搬到纱帽翅和狮子山。(吕贝尔并列出大冶铁矿化学成份平均值分析表,其中“磷”含量——铁山:0.123%,纱帽翅0.079%,象鼻山0.051%,狮子山0.065%,下陆0.025%……)

  从以上分析,应该不难看出汉阳铁厂生产情况在不断变化,而上层领导(继任者)并不十分清楚。(蔡锡勇1897年去世,盛宣怀主要坐镇上海)。

  因此,对张之洞及汉阳铁厂的指责批评是不客观的。多是受前人(确切地说是顽固派、保守派)攻击,以讹传讹的结果。

  近些年,在武汉还流传说龟山脚下的大铁砣(凝铁)是汉阳铁厂冶炼的“第一炉铁”,是因为张之洞不懂科学,订购冶炼炉型号错误造成的。由于大冶铁矿含磷高,冶炼过程中酸碱不合,铁水流不出来而导致凝结(结炉)而废弃,并遗留下来的。

  对此本人到现场查勘,测量体积重量后认为纯属以讹传讹,“张冠李戴”。(详见2023.6.9《人文武汉公众号》汉阳龟山脚下“定汉神铁”身世之谜)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3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