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晚年“定粤除孙”主张的思想基础与政治权谋(3)

辛亥革命网 2019-02-19 09:11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作者:刘萍 查看:

1921年,出于对苏俄革命的恐惧,康有为提出了“以兵定粤除孙”的主张,拟借助军阀之力,除掉与苏俄联合的孙中山。

  为坚定吴佩孚除孙的决心,康有为函电陈词,首先从孙、吴关系上说明除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康有为认为,随着吴佩孚力量的壮大,已经成为孙中山主要铲除的目标,“孙党在上海集众大会议,谓奉浙已合,北方诸人无足介意,所忌者,惟公一人。今但合力而破执事,则津保自倒,彼可为总统而收中国。”为消灭吴佩孚,孙中山不仅与苏俄联合,并策动“数百议员为之奔走羽翼”,且“彼今已联络各方,多为响应,俟其归粤,羽翼已满,交通已定,则背盟也。至其交通已定,羽翼已满,则合诸方而攻明公。明公虽才武绝伦,然项羽可鉴也。”另一方面,康有为又分析了除孙的可能性。康有为认为孙中山并无真正实力,其可以利用的人,如张开儒、刘震寰系 “以金钱收买”而来,沈鸿英系岑春煊部下,皆非其心腹;陆荣廷、林俊廷均非孙党。此外,孙中山又四面树敌,不仅陈炯明背叛了他,唐继尧与其也有深仇。而“广东久乱,人人久怨之,民心尽失”。因此应趁“孙未还粤,许未入粤,粤内大乱,一城而有四十司令,孙尚无力”之际,“令孙传芳舍闽攻粤”。对于吴佩孚执意争夺的福建,康有为颇不以为然,认为“福建无关大局,惟吾粤为十年来南方之首都,凭藉河海,交通中外,以抗行中原,此乃最要之地也。”力劝吴佩孚放弃福建,专力定粤。[28]

  康有为强调之所以必须用孙传芳定粤的理由,是因为粤军人才中,无一人才力能除孙永定粤乱,“林俊廷虽忠勇,能拒陈炯明保广西,然实力太薄,财政太困”,且又受制于岑春煊、陆荣廷等人;沈鸿英虽“胆勇,能治兵”,但因此次征粤中摇摆不定,大失人心,“即能以兵定粤,亦必环起而攻”;陈炯明也不可靠;孙传芳为吴佩孚的名将,故“非派孙君传芳督粤不能永定粤”。[29]

  除力陈除孙定粤的种种理由外,康有为还设想了定粤的具体方略,即令孙传芳从南雄入广州,并联合桂系军阀、广西自治军总司令林俊廷从高雷入广州,由徐勤策动其门生魏邦平联合叶举等旧桂系将领,合力围攻广东。平定广东后,令孙传芳督粤、林俊廷督桂,然后分兵平定四川、福建,实现全国统一。

  康有为看重林俊廷的原因,是因林俊廷是钦廉人,“钦廉兵以勇名于粤”。此外,林俊廷“性既忠勇,乃心中央,兵力既厚,人心亦归,志在统一,与孙为仇”,是可以利用的对象。故康有为建议吴佩孚授予林俊廷桂督的称号,并资助其弹药,“令其卷甲趋粤,可因鹬蚌之争,而收渔人之利”;加以“徐勤收海军以助之”,“水陆并进,计可定粤”。[30]为拉拢林俊廷,康有为派弟子徐良从香港赴广西加以游说[31];又亲自致书林,表白自己 “年来与吴子玉、张敬舆、曹仲珊诸公书电往还,频烦推毂,请助公饷械,犹请公督桂。又请刘如周督军合力请之”,并表示要竭尽全力助林,“以为桂请命”。[32] 吴佩孚接受了康有为的建议,1923年3月,北京政府委林俊廷兼广西省长。

  为了彻底击败孙中山,康有为又派其弟子徐勤收买海军,并成功运动温树德背叛孙中山投靠吴佩孚。1923年12月温树德叛孙投吴是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但长期以来其具体的运作过程一直是个迷。近年来新披露的资料表明,其具体运作之人应是徐勤。

  海军一直是康党争取的对象。徐勤多年来一直在海军中活动,以争取海军的支持。温树德早年曾入英国皇家海军学校学习,归国后任北洋舰队军官。辛亥革命后升为舰长、海军司令部参议。温是一个左右摇摆的人物。1921年春,温树德被孙中山任命为海军舰队司令,兼“海圻”舰舰长。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时,温树德将孙中山接到珠海。但不久他又倒向陈炯明。1923年3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建大元帅府,温树德怕孙中山报复,内心非常不安,故一直对孙中山存有二心。此时海军因无军饷,穷困不堪,徐勤趁机进行收买。在徐勤等人的活动下,温树德心有所动。徐勤紧急致电康有为,分析海军面临的困境及与孙中山的矛盾,建议康有为说服吴佩孚,趁机收抚温树德:“行者骗海军数次,海军甚恨之。近又运动了三舰往汕头,故温树德自危,亟欲戴洛吴以自固。能筹四十万左右,则事必谐矣。宜即请吴先电慰劳之,然后商条件。”电中,徐勤透露直接运动温树德之人为“伟奇先生之婿何君”,而“何君数年来与海军间甚接洽,一恐海军为行者所买,则行者之力更张;二欲求早日统一;三欲借海军以助吾党。海军近确中立,趁此时机收而用之,亦数年来无此良机会也。”[33]康有为随即致电吴佩孚,劝说趁机收抚温树德,促使海军倒戈,“令其直攻羊城”,再与其他军阀配合,实现定粤,完成统一大计。在电中,康有为一方面表示“明知公处筹款艰难,不敢固求”,另一方面又极力煽动:“若孙文以多金收之,则恐海军为孙用,则难图矣。……公若志在统一,认定孙为一切统一之阻,则万不可听其从容坐定广东。”[34]在康有为的劝说下,吴佩孚最终接受其建议,派人赴香港与温树德谈判,并同意助海军以军饷。1923年12月,温树德背叛孙中山,率海军舰队驶往青岛,投靠吴佩孚,对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政府无疑是巨大的打击。这也是康有为在“除孙”中唯一一次成功运作。

  康有为的除孙方略,除在军事上拟依靠吴佩孚外,在政治上拟利用吴佩孚的姻亲张绍曾,并设想吴、张二人联手,共谋统一。康有为看重张绍曾的原因,一是张主张国家统一。1922年8月,张绍曾曾发起庐山国是会议,呼吁各方共谋方案,解决时局问题,得到吴佩孚、萧耀南、孙传芳等人的响应。其次,张绍曾在新旧军阀中均有良好的人缘,故康有为认为,张是实行统一的最佳政治人选。

  1921年冬,康有为就向吴佩孚、张绍曾二人提出了“以兵定粤除孙”的主张。1922年六七月间,庐山国是会议筹开前夕,康有为致电时任陆军总长的张绍曾,在痛陈一番军阀混战、国家分裂的危害后,希望张绍曾与吴佩孚联合,“开诚布公,集思广益,虚心求是,或得人心悔祸,中国又有望也”。[35] 1922年10月,王永泉将李厚基赶出福建。康有为致电张绍曾,力陈闽变之危害:“闽变牵动全局至大。许崇智枭悍绝伦,尽忠于孙;徐树铮才气政略当代少比,若不速定,过一二月,则羽翼已成,难摇动矣,统一从此已矣。” 认为“宜选洛阳之心腹,猛将劲旅,卷甲疾趋”,呼吁张绍曾敦劝吴佩孚,迅速派兵救援,派时在广西八部的沈鸿英“就近入闽,令其速定”,并与奉系言和,以防闽坐大。[36]

  直奉战争后,曹锟与吴佩孚在统一问题上的矛盾激化,直系中的津保派并借“罗文干案”以打击吴佩孚。吴佩孚被迫回到洛阳。康有为致信吴佩孚,对其在“定粤”上的游弋表示极度失望:“昔奉战平后,累请公专谋统一。先以力平南,但令偏师南下,粤可立定,则传檄可定巴蜀,余如破竹。然后裁兵理财,众建诸藩,国事大定。兴学劝农,通商惠工。……惜公不采听自误,复议会,以外失人心,而内自缚束。未尝求天下之才以自助。天下轻公侮公,报纸日讪笑公,大乱如麻,合而谋公。”并劝说吴佩孚接受伍庄、徐勤等人的建议,任命张绍曾为内阁总理以组阁,并辅以高恩洪等人,以解困境。“今为公计,仍用伍、徐、陈所陈。公不便入京,速用张敬舆总揆组阁。敬舆心术慈祥、正大,但广搜天下人士有通中外之学识而有阅历者,超拔之以佐之,如高君恩洪然,必能相助为理,乃亟以力平南,天下事犹可为也。”[37]吴佩孚接受了康有为的建议。在吴佩孚的力持下,1923年1月4日,黎元洪任命张绍曾为内阁总理。随即康有为又派弟子伍庄、女婿麦梦仲华等人赴北京游说张绍曾放弃和平统一政策,对西南用兵,并促张绍曾与唐敬尧联合。

  康有为认为,在政治上可以利用的第二个人物,即是其弟子徐勤。徐勤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长期从事维新变法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在维新派和华侨中具有较大声望和影响。徐勤在思想上与康有为较为一致,也是康有为最忠实、信赖的门徒,被誉为“不是康有为的康有为”、“康氏之子路”,故康有为在实现君主立宪之路上,对徐勤寄予很高的期望。

  辛亥革命后,徐勤长期在香港、广东活动,试图恢复康党势力。1922年底,直系对南方用兵后,徐勤与沈鸿英“亲接提携”,沈并催徐勤首先发动,但徐勤因既无兵力,又无名号,不敢发动。康有为借机以孙传芳不能来粤为由,向吴佩孚建议,任命徐勤为广东省长,辅助沈鸿英进攻广东:“若放君勉长粤,众军益附,可大助沈,不致失机。……粤久乱,非有宏才硕望、深得人心者,不能定也。孙君传芳既不来粤,则唯有徐勤助沈,乃可定粤耳。”[38]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康有为又向吴佩孚建议任命徐勤为广东省长。但吴佩孚并未接受其建议。康有为又退而求其次,曾先后建议吴佩孚任命徐勤为侨工局总裁,或广东宣慰使、宣抚使等职务。康有为希望吴佩孚重用徐勤的真正目的,其实是想借助吴佩孚的声望,使徐勤在政治上占有一席之地,以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正如他给吴佩孚的信中所言“俾粤人知君勉为明公所倚畀,然后大众来归,军心踊跃”。[39]

  三

  康有为本拟利用旧军阀与孙中山之间的矛盾,达到“除孙”的目的,但他却忽略了军阀之间的矛盾,及其他们在明争暗斗中对各自利益的权衡和考量,乃至于政治主张的不同。康有为更不懂用兵之计,其提出的“定粤除孙”的所谓方略,不过是书生的纸上谈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