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元孙中山北上与逊清皇室的交往——兼论清皇族的归属选择(7)

辛亥革命网 2017-08-30 09:21 来源:《史学月刊》2017年第1期 作者:桑兵 查看:

民元孙中山北上在京活动21天,百忙之中,专门抽出四天与逊清皇室往还。

  ⑦《神州日报》,1912年8月26、27日,均第2版,“本馆特电·北京专电”。

  ⑧《西报记孙中山到京事》,《神州日报》,1912年8月27日,第3版,“国内要闻(一)”。

  ⑩《中山亦知皇帝之贵乎》,《神州日报》,1912年9月3日,第4版,“国内要闻(二)”。

  (11)累赘:《清太后邀孙中山赴宴柬》,《申报》,1912年9月2日,第9版,“自由谈·游戏文章”。

  (12)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第726页;毛注青:《黄兴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29~330页。

  (13)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组编;严昌洪主编;高路编:《辛亥革命史事长编》第10册,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第182页。

  (14)《清皇室欢迎孙黄》,《新闻报》,1912年9月19日,第1张第3版,“新闻一”。

  (15)(16)(17)《民立报》,1912年9月12日,第3页,“专电·北京电报”。

  (18)《时报》,1912年9月13日,第2版,“专电”。

  (19)(20)绍英著:《绍英日记》第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292~293、345~348页。依制,内务府总管大臣最多可设三名。

  (21)《黄克强在京之酬酢观·(二)清皇室之招待》,《申报》,1912年9月18日,第3版,“要闻一”。《新闻报》,1912年9月19日,第1张第3版“新闻一”刊发的《清皇室欢迎孙黄》,文字与此基本相同。

  (22)《时报》,1912年9月14日,第2版,“专电”。

  (23)《清皇室欢迎孙黄之盛会》,《爱国报》第2059号,1912年9月14日,第4版,“本京新闻”。

  (24)北京特派员函:《黄克强入京记(二)》,《民立报》,1912年9月19日,第7页,“接新闻一”。

  (25)《孙中山访谒清皇族》,《爱国报》第2057号,1912年9月12日,第3版,“本京新闻”。

  (26)金友之:《孙中山先生会见逊清摄政王载沣小记》,《团结报》,1982年10月16日,第3版。

  (27)刘宗汉:《孙中山拜会清室总管内务府大臣世续记闻》,《北京文史》2009年第2期,第66~67页。

  (28)《时报》,1912年9月13日,第3版,“译电”;第2版,“专电”。

  (29)《申报》,1912年9月13日,第2版,“特约路透电·北京电”;《时报》,1912年9月13日,第3版,“特约路透电”。

  (30)《申报》,1912年9月3日,第2版,“译电·北京电”。“文汇报九月一日北京电云:孙中山君在京出行时,所经过各街道,皆预先禁绝交通,故北京各华字报对于此事颇有烦言,谓不啻为满清时代之皇帝出行。”《中山亦知皇帝之贵乎》,《神州日报》,1912年9月3日,第4版,“国内要闻(二)”。

  (31)《孙中山游览颐和园》,《爱国报》第2059号,1912年9月14日,第4版,“本京新闻”。

  (32)《孙中山参观坛海》,《爱国报》第2059号,1912年9月14日,第4版,“本京新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中山县翠亨孙中山故居编《纪念孙中山先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132幅照片识文为“孙中山与随行人员在故宫太和殿前留影”,应为1912年9月6日在明长陵棱恩殿前留影。此时清帝仍居紫禁城,尚无故宫之称。孙中山未与清太后、清帝会面,也没有进入宫禁,只是游览了南海。

  (33)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严昌洪、彭剑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页。

  (34)《武汉革命大风云(十五)·兴汉军歌》,《民立报》,1911年10月25日,第4页,“接新闻一”。

  (35)《复参议会论国旗函》(1912年1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7~19页。

  (36)《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2页。

  (37)《孙中山与大陆报访员谈》,《神州日报》,1912年8月30日,第3版,“国内要闻(一)”。

  (38)《民立报》,1912年8月30日,第6页,“西报译电”。

  (39)《时报》,1912年8月30日,第2版,“译电”。

  (40)《新闻报》,1912年8月30日,第1张第3版,“译电”。

  (41)老圃:《孙中山之满蒙弃置论》,《时事新报》,1912年9月6日,第1张第1版,“社论”。

  (42)《正〈时事新报〉中山满蒙弃置说之误解》,《民立报》,1912年9月8日,第2页,“社论二”。

  (43)老圃:《孙先生恋恋不忘明陵》,《时事新报》,1912年9月7日,第1张第1版,“社论”。

  (44)李廷江:《日本财界与辛亥革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258页。

  (45)《孙中山政见之平议》(逊志自北京属稿),《神州日报》,1912年9月9日,第1版,“社论”。

  (46)《申报》,1912年2月21日,第1版,“专电”。

  (47)《宗社党之亡清灭满策》,《申报》,1912年2月21日,第2版,“要闻一”。

  (48)《清太后解散宗社党》,《申报》,1912年4月8日,第2版,“要闻一”。

  (49)《清太后消弭宗社党之办法》,《申报》,1912年4月13日,第2版,“要闻一”。

  (50)北京市档案馆编:《那桐日记》下册,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709页。

  (51)黄兴涛的《清朝满人的“中国认同”——对美国“新清史”的一种回应》(刘凤云、董建中、刘文鹏编:《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定宜庄的《晚清时期满族“国家认同”刍议》(《纪念王锺翰先生百年诞辰学术文集》编委会:《纪念王锤翰先生百年诞辰学术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认识到新清史对于重新研究满人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只是所使用的诸多观念和证明方式尚有可议之处。

  (52)宗方小太郎:《一九一二年中国之政党结社》,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12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2~123页。

  (53)春秀:《国会应设旗人专额议员之理由》(来稿),《爱国报》第2058、2060、2061号,1912年9月13、15、16日,均为第1、2版,“演说”。

  (54)《筹备声中之共和纪念会·满族之光荣》,《申报》,1912年10月14日,第3版,“要闻一”。

  (55)《国庆日纪事种种·共和纪念会之盛况》,《申报》,1912年10月17日,第3版,“要闻一”。

  (56)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74页。

  (57)虽然平行比较并非历史研究的正途,也有当否之别。或者将慈禧与英国女王相比较,实则前者更适宜与其同龄人奥匈帝国的伊丽莎白皇后进行对比。相比于奥匈帝国的解体及其皇室成员的悲惨下场,清朝能够基本完整地过渡到民国,在人类历史上的确非比寻常。就此而论,慈禧和伊丽莎白各自的实际作为及留存形象之间,反差过大。

  (58)关于满人的称谓及其演变,参见定宜庄:《清末民初的“满洲”“旗族”和“满族”》,《清华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第91~98页。该文关于汉的部分,不无可议。

  (59)桑兵:《中国的“民族”与“边疆”问题》,《中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第88~94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