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与辛亥武昌起义(4)
辛亥革命网 2017-02-15 08:51 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 作者:石胜文 查看:
武昌起义之次夕,予适行底美国哥罗多拉省之典华城。十余日前,在途中已接到黄克强由香港发来一电,因行李已先运至此地,而密电码则置于其中,故途上无由译之。是夕抵港……译克强之电。其文曰:‘居正从武昌到港,所告新军必动,请速汇款应急’”等语。时予……思无法可得款,随欲拟电复之,令勿动。”
“当予未到上海之前,中外各报皆多传布谓予带有巨款回国,以助革命军.予甫抵上海之日,同志之所望我者以此……予答之曰:“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于是各省代表乃开选举会于南京,选举予为临时总统.。”
以下我来作过注释———
注1.这里陈其美列名第一,当指组中部同盟会而言。而事实是,该念发端于谭人凤言,领导者首推宋教仁。在所列四人中,陈只能敬陪末席,其重要性排名还应在居正之后。“宋教仁、谭人凤、杨谱生(应是笙---作者)等组织同盟会中部总会,因为陈其美在上海有社会基础,熟悉情况,又是杨谱生(笙)的亲戚,就委托他为庶务。”
注2. “自予派法国武官联络之后”这(几?)位神奇的法国指导员是谁,迄今未见披露,也未曾见当时新军中革命领导者,如他所提到的孙武、刘公等书面或口头证实。真是奇哉怪也!外国人,首先他们不能打入军中;其次在军队中,又不能让他们自由发表反清演讲(用中文乎?法文乎) ,不知他们是如何令武汉新军“革命思想日日进步,早已成熟”的?!
注3。不知瑞澂又是如何事先得知新军中“最富于革命思想之一部分”的?既已明白,为何不早采取行动,根除后患?以邻为壑,嫁祸于人,为官如此,也不怎么厚道吧!再说,派这样的新军入川,万一他们与四川“暴民”“沆瀣一气”,犯上作乱,岂不弄巧不成,反害了“我朝”?
注4. 连武昌起义了当时都不知道,国内情况不明,又如何能说“尤以武昌为甚”?
注5.不知这“某国”又是何国?外交问题,一国在他国使用武力问题,原来在当时的中国竟如此简单,如此不堪? 瑞澂得到谁的授权, 竟可先斩后奏,请“某国领事”“调兵船入武汉”“开炮轰击”?孙中山下面又自己反驳:“以庚子条约,一国不能自由行动”。自相矛盾如此!而事实是,事后而不是事前。原来瑞澂逃到紧贴英国军舰舰尾的军舰后,当即请英人给英驻汉口领事送信,请向北京英国公使馆告之事变的发生,请求支持,炮轰武昌起义军,但英国终置身事外。
注6.闭口不谈当时在新军中势力更大的文学社领导者人蒋翊武、刘复基等。
注7.提到胡瑛,还错成胡英了,但是在“狱中”。又是“陈英士”!多多益善。但胡瑛还不一定知道他何方神圣呢?
注8.炮果然威力无比神奇: 瑞澂不但把胜利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某国的“如约开炮攻击”上,不闻彼炮,却还闻革命军炮,所以“立逃”。孙中山毕竟在镇南关之役中亲自开过一次炮,兴奋之情没忘,把炮的作用有点神化了!
注9.在这里,又不错过两次抬举自己的机会:“武昌起义之第一日即揭橥吾名,称予命令而发难者” 和“孙逸仙派之革命党”。孙中山本是反对在长江流域发难的,这是中部同盟会成立的主要原因.武昌起义他豪不知情,上说竟何所本?这法领事真可算得是孙中山的政委!还有俄国领事,关键时刻帮了大忙。
注10. 这封疆大吏瑞澂可真是个草包,某国不肯如约开炮便要“逃上海”。
注11. 湖广总督瑞澂、张彪可真是一窝怂人,这个一逃, 那个就走!第八镇统制张彪可是个武官,他是顽强抵抗了的。
注12.这里终于不好直说是陈其美了,羞羞答答地说是“上海人员”。因为居正专程去请的是黄兴与宋教仁,谭人凤同样受到欢迎.惟独不请陈其美,这可不是没有原因的。
注13. 宁愿夸耀非党人黎元洪(“然后秩序渐复”),也不能如实赞颂黄兴的功劳。竟编造说他一个是来晚了,“厥后黄克强等乃到”;一个是来的不是时侯:“此时湘鄂之见已萌(有挑拨离间意味),而号令已不能统一矣”,也就是说,来了也白来,来了也只能是坐享其成。
注14.在孙中山眼中,只有沿海沿边成功,才在意料之中,中部成功,“乃成于意外”。这也间接证明了他自认的与武器昌起义的关系.难怪袁伟时要说:“马英九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讲话说到一条,说孙中山领导了武昌起义,这是政治家语言,不是学者的回答,大家一听都知道是错的。孙中山跟武昌起义没有多大关系。””孙文与武昌起义没有直接关系”。
注15.综上及下,孙中山把武昌起义的成功归于和不归于几点:
1、孙中山自己;
2、陈其美(”一木之支”) (“革命首功之臣”[陈其美遇刺后,孙中山高度赞扬之词])(试与蒋介石所述者比较:“辛亥那年的成功,就是陈烈士以手无寸铁指挥在新舞台的数十烈士轰轰烈烈的打制造局,始得到无限数的影响,而有今日的国民党);
3、外国人.首先是法国武官(孙中山派的)和法国领事(乃孙“旧交”恰巧又“深悉革命内容”;其次是俄领事;
4、瑞澂、张彪和炮:若某领事如约,“即行开炮以平之”,则革命党必败无疑。竟不如所愿,是革命党开炮,而某领事失约不肯发炮, 二人见“无所倚持”,又都怕炮,故一逃一走。
5、天意:“成于意外”;“初不意一击而中也。此殆天心助汉而亡胡者欤!”
6、最重要的,“黄兴无功可言”;
7、“上海光复第一人”,孙中山后来也说他”规划东南,往来松沪。……厥功甚伟,其绩尤多”的李燮和,更是连提都不提,好像功劳簿上无此人;
8、本非革命同志,孙说他“乃迫”“出而担任”都督的黎元洪,这时倒成了武汉“秩序渐复”的大功臣。
注16. 把同盟会、中部同盟会、文学社等革命组织之功一笔抹杀,说成”不约而同,各自为战”。但这也再次说明,武昌起义孙中山完全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