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与辛亥武昌起义(2)
辛亥革命网 2017-02-15 08:51 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 作者:石胜文 查看:
这也难怪,自大智门战之后,革命军已经没有群体参战的实力了,汉口保卫战,革命军没有总指挥,将近3000官兵阵亡,渡江到汉口的湖北新军正规军所剩不多,湖南援军撤走,剩下的汉口守军队伍溃散,装备丢失,来不及整编,武昌政府虽派来炮队增援,也是杯水车薪。相反,北洋军的兵力又实在是太强大了。战况于革命军极为不利。
好消息是,湖南光复后,军政府立即派军援鄂。首先组成湘军独立第一协5个营的兵力,由王隆中率领,于10月28日乘轮北上。
糟糕的却是战绩。与黄兴到同日,袁世凯也来到孝感前线。10月31日,冯国璋下令在汉口放火,熊熊烈火三日不熄。北洋军边烧边推进,民军无力招架,退守汉阳。清軍佔領汉口后,一线总兵力約三万余人,还有源源不断的援軍从后方赶到。11月4日,黃兴在汉阳伯牙台设立战時总司令部,集結革命軍各部兵力約兩万余人,革命軍大多是新招募来的士兵,各路又旗号不一,与训练有素、裝备精良的北洋軍相比,完全处于劣势。
下面选录大段黄兴当时参谋长李书城的回忆文章,以观当时战情,因为没有比这更真实生动具体的了:吴禄贞于11月6日夜在石家庄被暗杀的消息传到武汉后,革命同志对清廷更加愤恨,发誓出师北伐,以雪此恨。甘兴典率所部湘军开到汉阳后,几乎每日到总司令部来催促下令反攻汉口,并说他的部队都愿意上前线杀敌,不愿缩在壕沟内消磨锐气。当时又探得汉口敌军日益增多,与其待敌军兵力充实后向我来攻,不如我乘其兵力尚未充实时先发动进攻。总司令部都出这个意见后,得到都督府的同意,遂作进攻汉口的准备。从武昌运来的枪弹每个士兵都领到四百发左右,可供几天战斗之用。架桥材料也运到渡河地点。一切进攻准备就绪后,黄先生于11月16日下令分三路向汉口进攻。第一路由步兵第三协协统成炳荣率所部从武昌青山渡江,在汉口湛家矶登陆,进攻刘家庙。第二路由步兵第六标标统杨选青率所部乘装甲小火轮及民船由汉阳东北岸出发,向汉口龙王庙强行登陆,占据阵地后相机进攻。第三路由驻在汉阳的各部队组成,归黄先生直接指挥,是此次进攻汉口的主力军。这一路以湘军第一协协统王隆中所部为右翼,湘军第二协协统甘兴典所部为左翼,鄂军步兵第五协协统熊秉坤所部为总预备队。其余炮兵第一标及工程第一营均随同前进。黄先生命令第三路各部队在16日黄昏后开始行动,从琴断口渡过浮桥,向指定地点集合,进入阵地,准备次晨拂晓向汉口玉带(漏一门字———作者)及硚口一带之敌进攻。黄先生率总司令部人员于是晚10时许渡过琴断口浮桥。时正遇大雨,天黑不辨路径。先渡桥的部队把桥头一间草屋点火燃烧,作为照明之用。黄先生知道后,立即找到房主,给予房屋赔偿费。再往前进时,不见甘兴典部队的踪迹,甚为惊讶。不久,发现该部都藏在民房内避雨或蹲或卧,拥作一团,每个士兵的背上都负着一捆稻草当作雨衣,状似一群难民。我看见这种情形,实出意料之外。我对黄先生说:‘我们的作战命令只是纸上谈兵,没有考虑到兵士的素质。这些士兵遇雨即如此狼狈,对战线上打来的弹雨怎能抵挡得住呢?现在还未接到第一路、第二路出发的报告,是不是同这里情形一样,深为可虑。预料敌人现在还未发觉我军的动作,可否改变计划,先把部队整理一番后再行进攻?’时陆军同学唐蟒在侧说:‘革命军人有进无退,退则沮丧士气。’黄先生叫我们先把藏在民房的兵士喊出来,再看情况。于是总司令部的参谋、副官及督战员都到各民房把兵士一一叫了出来,要他们赶快到指定的阵地上去。将近天晓时,这些士兵都被喊出来走上阵地了。学生军最勇敢,首先向前开了火。随着,左右两翼部队都向前推进,形势似很有利。不料中午以后,敌人运到了机关枪和大炮,向我军猛烈发射。甘兴典的士兵有几个受了伤,向后退却。甘兴典也骑着马向后奔跑,以至引起他的部队全部溃退。黄先生率总司令部人员及督战队持刀拦阻兵士后退,并砍伤了几个后退的士兵。但溃兵汹涌而至,竟要向拦阻后退的人开枪射击。不得已,只好让他们后退。他们在后退途中,有些士兵被敌军打到我阵地后方的炮弹炸伤了,于是又惊慌起来,拼命抢渡浮桥。因人多桥断,溺水死者达数百人。幸王隆中所部湘军是从新军扩编成协的,受过训练的兵士较多,他们在阵地坚守至日暮,才撤回汉阳。熊秉坤所部鄂军虽被敌包围,尚能且战且退,全部渡河,回到防地。我军退却时,敌人并未追击。他们探知我军已全部撤退后,才开至河岸,与我军隔河相持。我与黄先生在将到日暮时,踏着泥泞道路后退。黄先生身体肥硕,行路很吃力,由人扶持步行。我由广西陆军干部学堂湖南学生首斌沿路搀扶,一步一滑,直到天黑我们才回到汉阳。是晚,下令汉阳各部队彻夜警戒,作战斗准备。次晨,知甘兴典并未退回原防,竟率所部向湖南逃走。同时得知第一路军亦未按照原定命令从青山渡江向刘家庙进攻,原因是协统成炳荣是日酒醉,下错命令,竟命军队向与青山相反的方向开动,及至发现错误,再叫士兵向青山开进时,兵士因行军半夜已极疲劳,又值天雨路滑,都不肯遵令行动,故第一路军未能按照命令执行进攻任务。第二路军因标统杨选青适于是晚在家结婚,未亲往指挥,故亦未遵令从汉阳东北岸向汉口龙王庙进攻。黄先生将以上情形报告黎元洪后,黎即将成炳荣撤职,改以窦秉钧继任步兵第三协协统;将杨选青正法,并电请湖南都督谭延闿于甘兴典到达长沙时立予正法,将其部队缴械遣散。
这次进攻汉口失败,不仅暴露了我军的弱点,也使敌人轻视我军,加强了敌军进攻汉阳的企图。”
此后,虽有11月25日湘军协统刘玉堂率所部千余人来汉阳增援前线,抵御从仙女山来攻的敌军。“他率所部到达阵地后,数次向前冲锋,因敌军用机关枪扫射,未能得手。当日下午,刘不幸中弹阵亡,所部兵士纷纷后退。在花园山、扁担山防守的鄂军均在黄昏后全部退却,日间所守阵地都被敌人占领。总司令发出的当晚作战命令都已无人接受,传令兵只好带回,交还总司令部。我们发现总司令部所在地已成为最前线了,乃将驻在后方的辎重营调到前线来作总司令部卫队,并在学生军中征集敢死队员百余人在总司令部前方布防。
在这种情况下,汉阳已危在旦夕,实难再守。”11月28日,黄兴乘轮离汉赴沪。“12月2日,苏、浙、沪联军攻克南京,各省在沪代表议决临时政府设在南京。4日,公举黄先生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黄先生以黎元洪为首义元勋,抑居副职,恐武昌方面有意见,于革命内部的团结不利,乃坚辞大元帅不就。”后来他又为不“抢先一步到南京就职”,等了一天,让孙中山回国先到做稳临时大总统。
至此要说明几点:
(一)武汉鏖战正酣之际,与黄兴同来的宋教仁,完成了一件惊天动地的、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国家大事——11月初,宋教仁、居正、刘公、孙武等人商议,认为光有政府组织法还不够,必须要有一部根本大法。于是众人公推宋教仁起草。宋早年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精研各国宪法和政治制度。他为湖北军政府草拟了《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简称《鄂州约法》),共7章60条。它称得上是中国现代第一法。这部中国历史上首次确定施用的三权分立的政权根本法,规定“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与议会、法司构成之”。行政权由“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行使,立法权属“议会”,司法权则归“法司”。它也破天荒地正式规定,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权利,享有“自由保有财产”和“自由营业”的权利。《鄂州约法》一经颁布,即为江西等省仿效,对这些省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百年多前,1911年12月3日,各省代表公布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即《鄂州约法》,使它具有了国家约法的重特大意义。
(二) 有人说黄兴是常败将军,失败是成功之母。阳夏保卫战失败了,在那种情况下,它不能不失败:
1、黄兴从来是单骑独马,没有自己熟悉、经过训练的军队,甚至参谋班子、亲随都是临时组合的。没有“张良萧何”,也没有“关平周仓”,是世间仅有的独行帅。而他所处的,又早不是靠万夫不当之勇便可过关斩将的冷兵器时代了。
2、局势危如累卵,临危受命,仓促上阵。
3、革命军与与北洋军在人员数量、武器装备、训练程度等方面相距太大。
4、引11月3日黄兴在湖北军政府紧急会议上报告汉口前线情形时所说,以窥一斑:“
一、兄弟前日来鄂,即往汉口督战。意欲反攻,恢复汉口。不料各队新兵最多,秩序不整,颇难指挥。
二、军官程度太低,均不上前线指挥。至战时因与兵士穿一样的服装,辨别不清,亦极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