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与辛亥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网 2017-02-15 08:51 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 作者:石胜文 查看:
(一) 武昌首义
1900年7月,湖南人唐才常组织自立军,在武汉起义事败,唐等12位起义领导人在汉口被捕,在武昌英勇就义。11年之后,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武昌发生了另一场大规武装起义。它成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并终于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年帝王专制。
1911年2月4日,谭人凤从日本来到香港,向黄兴谈了自己今后的打算:“夏天,我们邀集十一省区同盟会分会长在东京开会,遯初(宋教仁———作者)主张将革命的重点由边省转到长江流域,组织力量在中部发动起义。”“我们拟定三策:上策是在京、津一带发动起义,一举占领北京,但……几无成功的可能;中策是在湘、鄂、赣、皖、江、浙起义,各省独立后,挥师北伐;而以边省起义为下策。”“经讨论,决定以武汉、南京为革命中心谋划起义。与会者一致推举宋教仁回上海物色人选,筹组机关……谭人凤负责联络沿江各省会党和革命团体。”黄说:“我已派觉生(居正字)回国,作为同盟会驻湖北的代表,领导一切。他们缺少经费,我也很着急,这里虽不宽裕,毕竟还有筹款渠道,我会尽力支援他们的。”黄兴还委任谭人凤为统筹部特派员,携款两千元,前往长江各省联络党人,响应广州起义。7月31日,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于是在上海北四川路成立。
黄花岗起义失败前后,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积极发展革命力量。起义前夕,革命党人已经占到了新军的三成左右.。
文学社的前身为由日知会嬗变而成的群治学社,1911年1月成立, 社址在武昌小朝街85号。以湖南人蒋翊武和刘复基为正副社长,二人也都是华兴会员。该社借“研究文学”为名,有严密的组织,入社会员需经严格考察,以防不测;它比共进会更早进入湖北。成员以一般士兵为主,湖南人居多,几乎遍及湖北各标营队和镇(师)、协(旅)、标(团)、营、队(连)、排、棚(班)各层单位,是新军中规模最大的革命团体。有社员3000余人(亦说5000余人)。比共进会势力大了许多。
在武昌发动起义的另一个核心团体是共进会,1907年8月18日在东京成立。最初参与者大多是留日的军校学生。1908年孙武成立湖北分会,总部设在汉口法租界,在两湖各主要城市有通讯点,早期吸收了许多两湖哥老会成员。后来孙武决定改变方针,多在湖北新军中吸收会员。
文学社成立后不久,就与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取得了联系。在黄兴的鼓励和中部总会谭人凤和居正的协助促进下,经刘复基、孙武等人反复磋商,于9月14日举行联席会议,正式确定双方联合行动,建立统一的起义领导机构,并筹划起义后的革命政权组成问题。
1911年9月7日,成都发生保路风潮并酿成血案,激起骚乱。清廷派出渝汉铁路督办、钦差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弹压,致使清军在湖北的防御力量减弱。根据形势发展,9月24日,在武昌胭脂巷11号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日,有成语“八月十五杀鞑子”)湘、鄂两省同时发难。湖北方面初步决定以蒋翊武为军事总指挥,孙武为军务部长,刘公为总理.,并决定请黄兴、宋教仁或谭人凤来鄂指挥主持。就在联席会议召开当天,因琐事发生兵变。革命党人的活动被湖北当局察觉,湖广总督瑞澂宣布全城戒严。9月28日,湖南共进会领导人焦达峰函告武昌起义指挥部,湖南准备未足,请展期10天。再加上黄兴、宋教仁等未能赶到武汉,因此把起义日期推迟到10月16日。
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等,拘捕6人,随即引渡湖北当局。文学社总部暴露。当天晚上,彭楚藩、刘复基和杨宏胜被捕(10月10日晨随即斩首)。湖广总督瑞澂下令关闭四城,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刘公、孙武逃入汉口法租界,蒋翊武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起义,以南湖炮队炮声为号。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负责向南湖炮队传达命令的邓玉麟,直到深夜12点过后才赶到南湖炮队,此时士兵们都已入睡,无法动员,又临时决定推迟起义。革命党人矢志为彭、刘、杨三烈士报仇,决心拼死一战。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即夺取楚望台军械所.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晚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经过反复的进攻,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发炮轰击,湖广总督瑞澂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张彪也逃出武昌,整个武昌已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也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和12日光复。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被”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随即向全国发布文告,号召各地起义响应。
中华大地顿时电闪雷鸣,风雷激荡!
(二)“黄兴到”
10月12日,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两个军乘火车南来,海军统制萨镇冰率15艘军舰,从上海东逼汉口。
10月13日,张彪带领部分清兵占据汉口刘家庙车站———今天的江岸车站,当年京汉铁路进入汉口城区的第一个车站。
10月15日,清廷援军从湖南和河南赶来。
黑云压城城欲摧!
10月18日,革命军主动向刘家庙踞守清军先后发起两次进攻,受创严重,一度沿铁路线退到大智门车站,退入汉口市区。
几天后革命军又占领刘家庙。
就在刘家庙战斗的进退攻守之间,交战双方阵营各自发生了一些影响中国历史命运的大事。
先是,北洋军统帅走马换将. 10月27日,袁世凯来到信阳,取代陆军大臣荫昌。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当即下令,任命原第二军统领冯国璋为第一军总统官,气势汹汹地向汉口扑来。
10月27日,刘家庙再次失守,大智门车站被炸成废墟。
阳夏千钧一发之际,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10月28日,黄兴由香港经上海乘船抵武昌。正愁前线指挥无人,深深陷入困境的的黎元洪大喜过望,亲率一群革命党人到江汉关迎接。还令人做了一面大旗,上写“黄兴到”三个大字,令人骑马在武昌城内和汉口没有被攻陷的地方跑了一圈。军民听说黄兴来了,士气高昂,军心大振。老百姓还制作了三面大旗,分别插在武汉三镇的黄鹤楼、龟山和新市场。黎当即任命黄兴为战时总司令,全权指挥阳夏之战。11月3日,黎又在阅马厂举行登坛拜帅大典,正式任命。
来武昌当晚,黄兴就将总司令部设在汉口逼近前线的满春荣园。因清军人员、武器、后勤物资正大举南下,夜长梦多,因此也是当晚,想出其不意,黄当即决定“出兵反攻”。终以寡不敌众 ,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