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期间康有为“虚君共和”观念再辨析(7)

辛亥革命网 2015-06-30 09:13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李爱军 查看:

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的著述不限于《救亡论》与《共和政体论》。依据他这一阶段的著述,康有为提出的“虚君共和”主张内容较为复杂,存在很强的张力。

  [18]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9]李永健.《重大信条十九条》蕴含的宪法理念[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3).

  [20]林来梵,凌维慈.中国立宪主义的起点[J].社会科学战线,2004(4).

  [21]王栻.严复集(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3](美)潘恩.潘恩选集[M].马清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4](德)那特硁.政治学(上卷:第二篇)[M].冯自由译.上海:广智书局,1903.

  [25](日)工藤重義.日本法制要旨[M].陆辅译述.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藏版,1908.

  [26](清)杨廷栋.政治学教科书[M].上海:作新社,1902.

  [27](日)笕克彦.国法学[M].天津:丙午社,1907.

  [28](清)陈武.国法学[M].湖北:法政编辑社,1906.

  [29]作新社.新编国家学[M].上海:作新社,1902.

  [30](清)杨廷栋.法制理材教科书政治学[M].上海:中国图书公司,1908.

  [31](美)巴路捷斯.政治学及比较宪法论[M].(日)高田早苗译,朱学曾等重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

  [32]陈书良.梁启超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33]王韬.弢园文录外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4]康有为.论语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5](清)杜光佑.政治学[M].汉口:湖北法政编辑社,1905.

  [36](日)美浓部达吉.宪法讲义[M].王连嘉译.东京:宪学社,1907.

  [37](日)小野塚喜平次.政治学[M].天津:丙午社,1907.

  [38]金岳霖.共和论[J].政治学报,1919(1).

  [39]刘训练.公民与共和——当代西方共和主义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论文,2006.

  [40](美)阿兰·博耶.论古代共和主义的现代意义[A].公民共和主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41]卡里·尼德尔曼.修辞、理性与共和[A].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思想史研究第二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2]周叶中,戴激涛.共和主义之宪政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4](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M].王焕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45]纳岌尔布礼.共和政体论[M].罗伯雅译.上海:广智书局,1903.

  [46](清)章宗祥.国法学[M].上海:作新社,1903.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