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5)

辛亥革命网 2011-05-10 00:00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作者:李文海 颜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对现代化的执著追求是贯穿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线索,与此同时,革命一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旋律。辛亥革命虽然未能改变中国的社

  辛亥革命对现代化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对经济现代化的政策推动上。人们在讨论现代化问题的时候,往往把眼光局限于单纯经济的范围之内;而在观察经济现代化的时候,又往往只重视具体的经济活动,而相对忽视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巨大影响。实际上,经济政策对具体经济活动或者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对一个社会的发展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对此有深刻的切身体会。他认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相关的政策法律支持。“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经过一个“法律时期”,法律的作用,在于“以积极言,则有诱掖指导之功;以消极言,则有纠正制裁之力”。21清末经济现代化的步履艰难,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正式承认,其权利没有任何保障,随时都存在被迫倒闭的可能,这种环境不可能使人们有兴办实业的信心。新政时期,清政府虽然在这方面采取了某些补救措施,但封建政治的反动本质和他们的横征暴敛,又大大抵消了法律所能起的作用。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发展社会生产力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孙中山在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就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导致“中国各处生产未发达,民人无工可作”19(P322),共和告成后“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22黄兴也指出:“今者共和成立,欲苏民困,厚国力,舍实业莫由。”23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他们利用执掌政权的短暂时间,制定了若干维护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方针,努力为经济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此外,又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工商业经济的法律法规,如《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工商品公司注册暂行章程》等。当然,由于他们执政的时间很短,又处于政局动荡之时,法律法规的制定极其有限,贯彻执行更是难乎其难,对这方面不能估计过高。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正如吴承明先生指出的:“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但民气大开,在工商界正式形成‘实业救国’论。”2民国初年,当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据当时农商部统计,1904年到1911年的8年间,全国共设厂6393家,而民国建立后,1911年建厂787家,1912年建厂1504家,1913年建厂1378家,年设厂率大大超过了前清时期。24清末从1896年到1911年十余年间,设立银行不过17家,民国成立后,仅1912年一年就建立了14家。25除此之外,当时全国还成立了大量的实业团体和商业组织。无论从规模、范围还是影响上,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都大大超过了晚清几十年的总和,这无疑是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辛亥革命在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意识形态领域,使得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由此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连同虽然政见不同但同样关注社会进步的立宪派,曾对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付出过巨大的努力。他们特别重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国魂”的熔铸,二是国民性的塑造。所谓“国魂”,实际上指的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但是,晚清以来,随着国势的衰敝,中国人民常常被目之为“一盘散沙”。鲁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老百姓成为“一盘散沙”的“沙”,乃是被反动统治者们“治”出来的。正如孙中山所说:封建君主“视国家为一人之产业,制度立法,多在防范人民,以保全此私产;而民生庶务,与一姓之存亡无关者,政府置而不问,人民亦从无监督政府之措施者。故国自为国,民自为民,国政庶事,俨分两途,大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别”26。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和愚民政策,扼杀了人民群众的公德心和社会责任心,剥夺了他们监督政府的权力,使他们不得不以全部精力去谋取一己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而当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出现以后,人们就应该建立起现代国家意识。关于国民性,革命派强调,以往的统治者,以封建的“三纲五常”束缚钳制民众,竭力向人民灌输奴隶思想,扼杀人的尊严和独立性。新的社会要求有新的国民。他们尖锐地提出:“然则今日之中国,有国民乎,无国民乎,此二十世纪之一大问题也。中国而有国民也,则二十世纪之中国,将气凌欧美,雄长地球,固可跷足而待也。中国而无国民也,则二十世纪之中国,将为牛为马为奴为隶,所谓万劫不复者也。”27那么,什么是国民呢?他们认为,所谓的“国民”,就是享有民权、自由、平等的地位和具有完全的权利与义务的人民。除此之外,革命派在思想意识方面还涉及广阔的领域。如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妇女解放,主张移风易俗,等等。这些主张,都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许多研究者指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几乎在辛亥革命时期都已经被提出来了。

  思想的启蒙和观念的现代化,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在从传统向现代转换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和必需的基础,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来说,把长期束缚于封建主义精神枷锁中的人们解放出来,并使其实现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更是走向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我们切不可低估辛亥革命在这方面的历史功绩。

  [参考文献]

  1 戊戌变法(二)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18、178。

  2 吴承明。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路A。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上)C。北京:中华书局,1994。13。

  3 孙中山。伦敦被难记A。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50—51。

  4    汪精卫。论革命之趋势A。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C。北京:三联书店1977。524。

  5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A。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0。

  6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A。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255。

  7 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A。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282。

  8 孙中山。香港兴中会章程A。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21。

  9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C。北京:三联书店,1960。452-453。

  10 飞生。俄罗斯之东亚新政策J。浙江潮,1903,(1):1。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