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4)
辛亥革命网 2011-05-10 00:00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作者:李文海 颜军 查看:
“民生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一个共同富裕和普遍幸福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从总体上讲,他们的学习对象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文化;他们所设计的道路,不管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归根到底,跳不出资产阶级现代国家的圈子。这不仅是合乎逻辑的,而且也是顺乎时代发展潮流的。因为在那个时候,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世界上还处于最先进的地位,发展资本主义还是中国社会在前进道路上首先要迈出的步伐。但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固有矛盾和阴暗面已经相当清楚地暴露出来这就使得革命派敏锐地察觉到中国的现代化不应不折不扣、亦步亦趋地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为榜样而应该在学习的同时寻求避开弊端的方法和途径这就是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中强调“社会革命”的缘由。
邹容在《革命军》中曾经热情呼喊世纪初革命风暴的到来:“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20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17这段话既富于激情,也富于理性,可以看做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于革命的经典性阐述,而且已经为20世纪的全部历史所证明。
三、辛亥革命为现代化的继续推进开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的风暴摧毁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殿堂。当资产阶级革命派梦寐以求的“中华民国”诞生在神州大地的时候,他们显然过于乐观地估计了这场革命的政治成果。他们以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现在可以一心一意地从事“产业革命”,进行“实业建设”了。孙中山兴高采烈地说:“今专制业已推翻,破坏之局已终,建设之局伊始。”18又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19(P319)而实现民生主义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孙中山对此满怀信心,指出:“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19(P322)这样的认识自然有不切实际的一面,但却十分有力地证明了革命派为了现代化、“破坏”是为了“建设”的革命初衷是完全真诚的。
残酷的现实很快使革命派从陶醉中清醒过来。当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抛弃“忠于共和”的承诺,公开复辟帝制的时候,革命派立即意识到,旧势力虽然受到了打击,却远没有被彻底清除,和平建设的道路还无法走通。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他们依然不能放下革命的武器。
的确,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因此并没有为现代化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政治条件和社会环境。为了争取到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中国人民不得不继续前赴后继地高举革命的旗帜,进行长期的难以想像的艰苦斗争。但是,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成为现代化进程历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绝不能低估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辛亥革命最直接的结果,同时也是它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它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之久并已日趋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仅摧毁了中国封建势力最顽固的堡垒,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过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皇帝,现在被看做是荼毒苍生的独夫民贼;以往听凭特权者予取予求、作践蹂躏的所谓“草民”,现在至少在法律地位上成了国家的主人。这是一个何等深刻的变化!辛亥革命以后,从袁世凯到蒋介石,都曾不断地想重新建立自己的独裁统治,但他们的反动统治秩序却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与革命派政见并不一致的梁启超,在1921年10月纪念辛亥革命十周年之际,说过一段颇为客观的话:“我们这十年内社会的进步,乃是从极黑暗、极混乱的政治状态底下,勉强挣扎得来”,因此,不必因社会的暂时混乱而悲观。他认为“尤可喜,的是,社会进步所走的路,一点儿没有走错”。“我们现在所走的,却是往后新世界平平坦坦的一条大路;因为我们民族,本来自由平等的精神是很丰富的,所以一到共和的国旗底下,把多年的潜在本能发挥出来,不知不觉,便和世界新潮流恰恰相应。现在万事在草创时代,自然有许多不完全的地方,而且常常生出许多毛病,这也无庸为讳。但方向既然不错,能力又不缺乏,努力前进的志气又不是没有,象这样的国民,你说会久居人下吗?”20这段话的可取之处,在于梁启超以历史的眼光,把辛亥革命的作用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强调它对未来社会提供了一个发展框架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