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共产国际和孙中山的新抉择(5)
辛亥革命网 2011-05-09 00:00 来源: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作者:萧致治 查看:
在扶助农工的思想指导下,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正式把扶助农工列入今后的大政方针。为了贯彻“一大”宣言,1924年3月下旬,国民党执委会制定了农民运动规划,提出农村中“先要有最精密的团体组织,然后才有农民的运动”,规划要求组织农民成立“自耕农协会”、“佃农协会”、“雇农协会”、“农民自卫团”,以及农民夜校、农民讲演等,指出“如此竭力做去,不到一年后当有一种激烈的农民运动发现。”[1](1874)随后,农民部又拟定了《农民协会章程》共15章83条,详细规定了从区乡到全国各级农民协会的组织程序和职能,经孙中山批准实行。6月30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举行第39次会议,通过了《农民运动第一步实施方案》,规定在广州开设一个农民运动讲习所,以培养农民运动骨干人才。随后,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在广州、武汉开办,在彭湃、毛泽东的主持下,培训了大批农运干部,为各地农民运动的展开奠定了干部基础。7月15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公开发表《政府对农民运动宣言》,列举了农民所受痛苦和压迫,指出“农民欲达到解除上述种种压迫,应即时组织农民协会。此种农民协会之性质,为不受任何拘束、完全独立入之团体。……特许其在一定条件下,组织农民自卫军。”“本政府唯有根据正(主)义,作切实之辅助及诚恳之指导,使我国农民从痛苦压迫之中,达于自治自立之地位”,“本政府有督促全国国民加入国民革命运动之使命,而其特别之任务,尤在于督促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农民使之加入国民革命运动。”[1](1947)7月28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在广东大学召开了农民党员联欢会,孙中山亲临讲演。他看到衣衫褴褛的赤脚农民前来参加联欢会,心情特别激动,对夫人宋庆龄说:“这是革命成功的起点。”
由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改组后的国民党及革命政府,积极支持和推进工农运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员深入城乡各地,积极发动工人农民,组织工会农会,展开反帝反封建斗争,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比如革命政府所在地广东,乃工农运动最先发达的地区。到1925年5月,“广州市工人代表会”属下的工会已由原来的70个增加到107个,拥有会员十多万人。1925年6月19日,为声援上海“五卅”反帝运动,广州和香港工人联合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省港大罢工,参加罢工人数多达25万。十多万香港工人有计划地撤回广州,并对香港实施封锁,使香港变成“死港”。罢工坚持了一年多,直到1926年10月才宣告结束,是当时世界上坚持时间最久的一次大罢工。农民运动发展更加广泛。广东省到1926年5月,已有县农民协会66个,区农会177个,乡农会4216个,会员626万多人。农民自卫队也有数万人。湖南省到1926年11月已有县农民协会(含筹委会)54个,区农会462个,乡农会687个,会员136万多人,1927年1月增加到200万人。湖北省到1927年4月,有县农会(含筹委会)42个,区农会350个,乡农会3160个,会员100万人。江西省到1927年2月,有县农会54个,会员30万人。工农运动的大发展,对北伐战争是一个有力的声援。
在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上,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是继辛亥革命之后的一次伟大革命运动。它举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向国内外反动势力作了勇猛的抗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促使中国革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一点也离不开孙中山晚年采取的这些新抉择。同样,一点也离不开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国际主义援助。因此,孙中山虽因1925年3月12日去世未能亲眼看到大革命的成就。其对大革命的贡献则是永垂不朽的。同样,苏联对中国大革命的援助也是功不可没的。后来,大革命虽因蒋介石背叛半途而废,成为抱天大憾。不过,蒋介石虽然得逞于一时,最终却逃不过历史的惩罚。一切反动派必将遗臭万年。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孙中山全集:卷8[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广东社科院历史室。廖仲凯集(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孙中山全集:卷4[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吴相湘。孙逸仙先生传(下)[M]。台北: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82。
[7]孙中山全集:卷6[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孙中山全集:卷7[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A.卡尔图诺娃。加伦在中国(1924-1927)[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0]政协广州市文史委。中国国民党“一大”专辑[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11]鲁迅。两地书[A]。鲁迅全集:卷9[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2]政协全国文史委。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
[13]孙中山全集:卷10[M]。中华书局,1986。
[14]韦慕廷。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
[15]王柏龄。苏联援助军校枪械[A]。广州革命历史博物馆。黄埔军校史料[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16]蒋介石秘录:第6册[A]。黄埔军校史料[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17]王宗华。中国大革命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