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共产国际和孙中山的新抉择(4)

辛亥革命网 2011-05-09 00:00 来源: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作者:萧致治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晚年改组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实行扶助农工的政策,为推进中国大革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成为他一生光辉的顶点。他晚年能采行这

  苏联为创办黄埔军校,除最先提出建议、派出强有力的顾问团协助筹建外,还在财政和枪械上给予了大力支援。黄埔军校创办之初,经费特别困难。1924年5月22日,广东革命政府财政委员会才议定拨给开办费186600圆,经常费用每月由财政厅、公安局、市政厅、筹饷局共拨30000圆。苏联派遣的顾问人员,包括他们在华雇用的翻译、秘书、事务工作人员在内,都由苏联支付工资。此外,苏联政府还直接拨款支持军校建设。1926年4月左右的一份从广州发出的俄国人的报告说:“这所军事学校是1924年由我们创办起来的。开始,它是依靠我们的经费来维持的。”[14](223)若干年后,鲍罗廷告诉路易士·费希尔,苏维埃政府为这所学校的开办费和经常费捐赠了300万卢布。[14](223)黄埔军校用来教育学生的各种器械,多是苏联援助的。据筹备委员王柏龄说:“大元帅在开校前,批发三百支粤造七九毛瑟(枪)给黄埔学校,……开校时仅发下三十支,才勉强给卫兵守卫。开校后两三个月,仍然石沉大海,毫无影响”。正当学校枪械奇缺之时,苏联运来了一船枪支弹药,才满足了教练的急需。[15](71)学员入伍操练初期,用的步枪都是一些杂牌枪,以后“改用苏联供应的日本三八式步枪、俄式七六二步枪、重机枪、轻机枪(又名手机枪)、驳壳枪等等,这样,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已经把各式各样的步兵武器都学会了。”[12](233)为此,王柏龄颇为感激地说:“我们不能不感谢我们革命的朋友苏联,也惟有革命的朋友才有这样的帮助。”[15](73)

  正是苏联的大力支援,黄埔军校从1924年创办到1926年,共计培训学员4期,毕业学生达4981名,为北伐培育了大量急需的军事人才,满足了革命的需要。以第一期教职员和毕业生为骨干,1924年底成立的教导一团、二团发展很快,几个月内便扩展成两个师,1925年10月就编成一个军,北伐时编为第一军,由蒋介石直接统率,从此,渐渐发展为“黄埔势力”,控制中国政局达20多年。

  此外,苏联顾问在两次东征、统一广东和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帮助分析形势、出谋划策、制订作战计划、亲临前线调查督战等,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北伐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苏联军事总顾问加伦,这位苏联早年的军事奇才,后来的苏联元帅,表现尤其突出,在东征决策和北伐规划中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赫麦列夫在1927年夏天写道:“广州军自诞生之日起,在加伦指挥下,从未吃过败仗。”[9](58)“当时武汉方面说,江西战局的实际指挥,不是什么总司令,而是客卿加伦将军。”[9](59)顾问切列潘诺夫称赞加伦,“不仅是一位才华过人的统帅,而且是一位清醒明智的政治家。”[9](63)苏联为援助中国革命,先后运送过五批枪械弹药。

  三、建议实行扶助工农政策,促进工农运动

  孙中山出身贫寒,对工农群众疾苦早有体会。但是,把扶助工农作为革命的一大政策,则是苏联、共产国际积极帮助的结果。1921年底,马林建议改组国民党时,就郑重提示,要“与社会各阶层,尤其与农民、劳工大众联合。”[16](11)1922年夏,孙中山困守永丰舰,黄埔附近的农民千余人自动组织义勇队,与忠于孙中山的海军共同保卫黄埔,扼守长洲要塞,保住了支持孙中山舰队的陆上支援基地。7月11日,广州市的电力、自来水和铁路等行业的工人举行联合罢工,要求陈炯明叛军撤离广州。[17](55)工农群众的支持,使孙中山感激不已。1923年秋季,蒋介石等和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斯克良斯基会谈时,针对蒋介石等专注军事的思想,斯克良斯基“强调了群众政治工作对于革命运动的巨大作用。因此,国民党务必尽先以争取工农为主。”[9](25)鲍罗廷到中国不久,适逢陈炯明疯狂反扑,广州岌岌可危。孙中山准备撤离广州,再度流亡国外。缺乏工农群众支持是造成这种危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鲍罗廷忠告:“尽管国民党客观上是有革命性的,但至今它仍然‘悬在空中’,而没有依靠某一阶级或某些阶层。”“直到现在,你们还没有做过任何一点帮助农民的事,这样,贵党就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支柱。”“你们的第二个支柱是广州市35万有组织的男女工人。……但是,贵党却与工人阶级毫无联系。”“本来可能成为你们政权——掌握这种政权有利于进行民族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支柱的工人们,现在却从你们身旁溜掉了。”有感于此,鲍罗廷建议:“政府应当立即颁布在广东农民中分配土地的法令,……地主的土地将予没收,以利于实际耕种这些土地的农民,”必须立即为工人制定社会法令,“实行八小时工作日,规定最低限度的工资”等。“目前小资产阶级不积极支持你们,主要是它从贵政权中得不到任何利益。……必须马上向小资产阶级发出宣言式的法令,向他们明确指出将从这些法令中得到好处”[1](1729-1731)他的恳切建议得到国民党当局的积极支持。

  在苏联、共产国际代表的劝告下,孙中山对争取工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他对大本营的国民党员说,革命当以人民心力做基础,“革命行动而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吾党想立于不败之地,今后奋斗之途径,必先要得民心,要国内人民与吾党同一志愿,要使国内人民皆与吾党合作,同为革命而奋斗。”[3](431)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国民党这次改组,要加入农民运动,就是要用农民来做基础。”现在俄国“把全国的田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13](555-556)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