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共产国际和孙中山的新抉择
辛亥革命网 2011-05-09 00:00 来源: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作者:萧致治 查看:
孙中山为振兴中华,救国救民,晚年排除各种阻力,坚决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的新三民主义;创建黄埔军校,努力建设一支忠于革命的国民军;实行扶助农工政策,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争取中国革命胜利。这些,都是他晚年的重大新抉择,为争取中国大革命胜利作出了不朽贡献。这也是他一生光辉的顶点。
孙中山晚年能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实行这些新抉择,是由主观和客观诸种因素促成的。首先,与孙中山本人的素质紧密相关。他是一位虔诚的爱国者,一切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标准。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从善如流,知过必改,接受利国利民的新建议。他晚年能实行这些新抉择,也是他屡遭失败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结果。每次失败之后,他多在进行反思,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新的救国方略。这些晚年的新抉择,正是他总结一生失败教训,争取革命胜利的新救国方略。
如果从外部因素来考察,孙中山晚年这些新抉择,主要与苏俄、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密切相关。到了孙的晚年,苏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稳固的胜利,并成立了有30个国家共产党参加的共产国际,决心把革命运动推向全世界。同时采取了实际措施,援助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谋求人类的彻底解放。深受帝国主义各国压迫、地广人众而又和苏俄紧密为邻的中国,自然成为苏俄争取和援助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孙中山经历多次失败之后,苏俄革命的胜利,在孙中山的心灵里燃起了新的希望。苏俄和共产国际的无私援助,又使他认清了谁是真正的朋友,谁是真正的敌人。这些,正是促使他晚年作出新抉择的决定性客观因素。这些新抉择是后来大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背弃这些新抉择,又使大革命半途而废。本文拟重点阐述苏俄、共产国际的援助与孙中山晚年抉择的密切关系。
一、苏俄、共产国际的帮助,促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革命必须有一个政纲明确、组织健全的政党作为领导核心。没有这个核心,就不能团结千千万万群众去夺取革命胜利。改组前的中国国民党,如从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已经历18年,却从来没有开过一次全国性的代表大会。政党纲领在同盟会时期尚属明确,国民党和中华革命党时期则比较模糊。1919年公布的《中国国民党规约》,虽提出“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实际只是空谈。组织方面则一直很不健全:有上层,无基层;领导是个人领导,而非集体领导。苏俄首席顾问鲍罗廷指出,国民党有许多严重不足:“首先,国民党组织不完善,毫无纪律可言。其次,党员存在许多异己分子——腐败的官僚和投机者。[1](1700)最后,国民党还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人民眼里,国民党“只有领袖,没有群众,只有高级干部,没有中下层干部,严格说不像一个政党,尤其是孙中山的高级干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些堕落腐化的政客,很难在他们身上找到革命的因素。”[2](252)孙中山也承认:“本党分子此刻过于复杂,党内的人格太不齐……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本党为做官的终南捷径。因为加入本党的目的都是在做官,所以党员的人格便非常卑劣,本党的分子便非常复杂。”[3](280-281)廖仲恺也认为:“本党自同盟会以来,即无精密组织,如民国成立改为国民党后,仅以议员为党员多少标准,其后经过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均属无甚组织,”[4](139)“目下除少数干部,并无党员。”像这样一个党,如果不改组,清除腐败分子,增加新鲜血液,是无法担负起革命的领导重担的。
孙中山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早就希望建立一个有战斗力的政党,特别是历经多次失败之后,益感“从根本着想,非整理党务,先固内力,不足及时奋起。”[5](498)但苦无办法,行动十分迟缓,自无成效可言。苏俄、共产国际的帮助,一方面使他进一步认识到改组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另一方面也从苏俄共产党建党经验中找到了改组的办法,才使孙中山下定了改组的决心,坚定了改组的信心。
最早建议国民党改组的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他于1921年12月底,在张太雷的陪同下,前赴桂林会见了孙中山,向孙中山提出三项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组成一能联合各革命阶级,尤其是工农大众的政党。”[6](1508)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的部下炮轰总统府,要置孙中山于死地。孙中山被迫避居永丰舰。陈炯明叛变乃孙中山多次失败中最惨痛的一次。因为历次失败,皆“为失败于敌人。此役则敌人已为我屈,所代敌人而兴者,乃为十余年卵翼之陈炯明,且其阴毒凶狠,凡敌人所不忍为者,皆为之而无恤,此不但国之不幸,抑亦人心世道之忧也。”[7](555)
在蜷居永丰舰的日子里,孙中山对历次革命斗争作了深刻的反省,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6月23日,他托陈友仁转告仍居广州市内的少共国际代表达林说:“在这些日子里,我对中国革命的命运想了很多,我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都失望了。而现在我深信,中国革命的唯一实际的朋友是苏俄。”“我确信,苏俄甚至在危难之中也是我唯一的朋友。我决定赴上海继续斗争。[1](1472)倘若失败,我则去苏俄。”达林是此前4月26日到达广州的。从4月27日到6月16日陈炯明叛变止,孙中山与达林每周会谈两次,每次都有两小时左右。会谈内容包括苏俄人民的生活、工作、组织及革命斗争等各方面的情况。会谈中,孙中山热望得到苏俄的帮助,希望和苏俄联盟。但又顾虑英国和党中的亲英派反对。陈炯明的叛逆曾得到英国的支持。铁的事实终于打破了他对西方列强的幻想,从此一心一意联俄,希望得到苏俄援助,使革命得以成功。这是孙中山毅然采取新抉择的起点。
1922年8月14日,孙中山由广州到达上海。此前,苏俄已在6月17日任命越飞为驻华全权外交代表。马林随越飞于7月24日离莫斯科再次东来。8月12日,马林作为共产国际派驻中国南方的代表到达上海,从事国共的联合工作。8月25日,孙中山会见了马林,告诉他现在感到与苏俄建立一个更紧密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马林也告诉孙中山,共产国际已经命令中国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为国民党的主义和目标而奋斗。孙中山很高兴地采纳了马林的建议。随后,孙中山与李大钊会晤,讨论“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的问题。当即由孙中山主盟,由张继介绍李大钊加入国民党。李大钊在入党前向孙中山表明,自己是共产国际中国支部的成员,不能脱离共产党党籍。孙中山回答:“这不打紧,你尽管一面做第三国际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1](1500)不久,张国焘、张太雷等人也相继加入国民党。孙中山此时联俄、联共已经十分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