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综述”的几个(4)
辛亥革命网 2011-05-09 00:00 来源: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作者:李文海 查看:
第二,正确判断社会性质的重要意义。
以鸦片战争为开端的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呢?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际上包含着两重意思,或者说,由于殖民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方面,列强的侵略促使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但旧的封建主义的政治、经济等仍然顽强存在,所以,这个社会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而是半封建社会了。另一方面,列强残酷统治了中国,使中国丧失了独立的地位,但又同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有所区别,他们采取的是勾结、支持中国的封建势力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所以是半殖民地性质。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判断不是随便作出的,而是经过认真探索得出的科学结论。作出这个判断,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为了弄清中国的国情,明确革命的性质和任务而进行的观察和研究。与此同时,理论工作者们在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开展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大讨论,参加讨论的有马克思主义者,也有非马克思主义的学者。经过热烈的争论,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观点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后来,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
正确判断社会性质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就是认识近代中国的国情;二是因为认清社会性质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三是因为认清社会性质是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出发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说:“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2](P633)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判断,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路线和政策,引导革命取得了胜利;而革命的胜利,又雄辩地证明了对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这一判断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第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要使大学生很好地学懂弄通这个问题,不能不要求他们认真读一读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篇文章,特别是其中的第一章第三节。因为这篇文章对这个问题作了极为深刻、极为全面而又十分生动活泼的论述。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首先从10个方面,描绘了帝国主义列强怎样采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种种压迫手段,一步步地“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这10个方面是:(1)向中国举行多次侵略战争;(2)强迫中国订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侵略特权;(3)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租界;(4)在中国经营轻重工业,直接进行经济压迫;(5)垄断中国的金融、财政;(6)造成一个买办的和商业高利贷的剥削网,培植买办阶级和高利贷阶级;(7)使地主阶级成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8)造成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9)实行文化侵略政策;(10)在一定条件下,把一部分地区沦为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前面我们说过,殖民主义侵略虽然有带来资本主义文明的作用的一方面,但更主要、更本质的方面则是阻碍被侵略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10个方面,就是对这个问题具体的无可辩驳的说明。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矛盾是十分错综复杂的。但是,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在存在着的许多矛盾中,必定有一种或两种矛盾是主要矛盾,由于它们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有二:一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另一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大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在一起,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
这两大主要矛盾,其矛盾的地位也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帝国主义进行侵略战争的时候,国内各阶级,除了一些叛国分子以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而国内各阶级的一切矛盾,包括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这个主要矛盾在内,便都暂时地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当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压迫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封建统治阶级就会向帝国主义投降,二者结成同盟,共同压迫人民大众。这种时候,就会显出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
研究近代历史,对于非主要矛盾,也是不能忽略的,因为非主要矛盾在历史上也要产生一定的、相当的影响,忽略了非主要矛盾,历史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就会受到削弱,变成干巴巴的东西。但一定要看到,非主要矛盾毕竟是受主要矛盾的制约、影响和支配的,决不能脱离主要矛盾孤立地去谈非主要矛盾,更不能主次颠倒,把非主要矛盾误认为是主要矛盾。那样就会对历史作出错误的判断。例如,在近代历史上,“学习西方”是个重要的命题,因为要救国,要自强,就要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但有的研究者把是否学习西方看作评价历史的主要标准,实际上把中学与西学、新学与旧学的矛盾看成了主要矛盾,结果就把义和团完全当成了违反历史潮流而动的政治力量。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当然是错误的,应该否定的,但却不能因此而一笔抹煞了下层群众反抗帝国主义的正义性。又如有的人夸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以致把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逼宫”看作是推翻清朝的决定因素,结果把这位帝制祸首歌颂为共和元勋。可见,只有正确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正确揭示近代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