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综述”的几个(3)
辛亥革命网 2011-05-09 00:00 来源: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作者:李文海 查看:
有人以香港为例,证明殖民主义怎样促使一个地区走向了现代化,并且可惜中国没有都像香港那样成为殖民地,以致慨叹说“中国要康乐富强,先得被殖民150年不为过。”这实在是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香港这样一块地方,发展成这个样子,是由一系列特殊条件造成的。世界上那么多殖民地、半殖民地,何曾都得到像香港那样的发展机会?我们可以看看当今的所谓“最不发达国家”,哪一个不是历史上的殖民地?它们今天的落后与贫困,难道不正是当年殖民主义者对他们残酷掠夺、无穷榨取的结果吗?不仅如此,殖民统治留下来的种种问题,至今仍然严重地困扰着这些国家和民族,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制约因素和障碍。殖民地、半殖民地必须挣脱殖民统治才能得到正常发展,这是历史证明了的规律。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关于这个问题,我以为应该着重讲清的教学重点有三个:
第一,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弱国反抗强国军事侵略的民族战争。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人中流行一种观点,认为鸦片战争以及后来的一系列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战争,都是在敌强我弱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在中国远远落后于列强的总体态势下,像林则徐这样的抵抗派是“不识时务”,“昧于大势”,“狂妄自大”,“虚骄误国”,正是他们的强硬态度导致了战争的爆发,他们应该为战争的失败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负责;而琦善以及后来的李鸿章等主张妥协、求和的人,则是能够“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情势,所作所为符合国家利益。他们最重要的理由是,既然“落后”必定要“挨打”,那么反抗也是没有用的,因为反抗以后仍是要失败,而且失败之后只能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
这一套说法看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仔细分析,是站不住脚的。为什么呢?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屡遭外来侵略的悲惨经历中得出的刻骨铭心的教训,无疑是完全正确的。但上面所说的观点,却对此作了不恰当的引申,把“落后就要挨打”变成了“落后只能挨打”。虽然只有两字之差,意思却大相径庭。“落后就要挨打”是一个积极的命题,它要求我们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警醒我们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要通过艰苦的努力,尽快摆脱落后的状况,使自己强盛起来,赶上先进,以平等的姿态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变任人宰割、听人摆布、受尽屈辱的悲惨命运。“落后只能挨打”则是一个消极的命题,它宣扬奴隶主义、“顺民哲学”,涣散人们的斗争意志,鼓吹在强敌当前、横逆袭来的时候,只应该俯首帖耳,逆来顺受,任凭侵略者作威作福,予取予求。
这种观点的一个假设前提,就是认为落后的、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他们的逻辑是,既然必定要失败,反抗是徒劳无益的,那就不如不反抗。但这个假设并没有科学的依据。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不论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还是国内战争,弱小的一方战胜表面上力量强大的一方的事,可以说屡见不鲜。美国在独立战争中打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英国,落后的小国海地赶走了法国殖民者而赢得了独立。从我国的历史看,如果因为力量对比的悬殊就放弃了斗争,那哪里还有中国共产党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胜利!胡锦涛在谈到抗日战争的时候,特别强调“中国人民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侵略者,绝不是偶然的。”[6]为什么弱能胜强呢?这是因为,战争的胜负,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固然重要,但战争性质、人心向背、政治动员、战争谋略等,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实,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决不会只有在有必胜的把握时才投入反侵略斗争,而作为一种历史评判,当侵略者把战争强加在被压迫民族头上的时候,却去一味地责备为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拼死抗争的人们,这难道有一点起码的公平吗?
既然反抗是徒劳的、错误的,那么,在他们看来,当侵略者以军舰大炮兵临城下的时候,弱小民族应该何以自处呢?对此,他们开出了两张药方:一张药方是先不要抵抗,等到“整顿军备、充实武力后”再战;另一张药方是放弃抵抗,通过让步以换取与侵略者缔结一项“相对有利的和约”。对于第一点,我们不必多费唇舌,因为这本来就是一张空头支票,说穿了,不过是一种搪塞而已。试想,战争什么时候打,找什么借口来打,从来都是由侵略者来决定,难道侵略者会等到你“整顿军备、充实武力”之后,再来发动侵略战争吗?对于第二点,清朝政府在面对列强侵略的时候,曾经不断试用过这个办法,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李鸿章尽心竭力,幻想通过各种让步,乞求各国的“调停”,以避免战争,结果战火还是照样在中国大地上熊熊燃烧。为什么?因为侵略者的要求,正所谓“欲壑难填”,决不是一点小的让步就可以满足的;相反,你越让步,他必然是愈加“得寸进尺”。正像林华国教授所说的:“中外战争史中,被侵略者以顽强抵抗迫使侵略者降低侵略要求的事例并不少见,以放弃抵抗赢得侵略者让步的事例却闻所未闻。”[7](P147)
近代以来,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曾经欺凌过中国;而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从1840年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直到抗日战争以前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其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8](P848)。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这个令人痛心的事实呢?能不能根据反侵略战争不断失败的事实,得出根本就不应该进行反侵略战争的结论呢?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以成败论是非,显然是一种过于肤浅也过于陈旧的历史观点。事实上,近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许多都是失败的,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乃至辛亥革命,没有一个不是以失败告终的,但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这些历史事件都是中国人民在走向新的更高形式斗争的一个必经阶梯,也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奠基石之一。反侵略的民族战争也是一样。甲午战争失败了,中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空前的耻辱。但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掀起了新的觉醒浪潮,爱国主义得到了新的昂扬,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就像梁启超指出的:“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9](P1)“自中东一役,我师败绩,割地偿款,创钜痛深,于是慷慨爱国之士渐起,谋保国之策者,所在多有。”[10](P67)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11](P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