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和陶澍在江苏(5)
辛亥革命网 2011-05-09 00:00 来源:江海学刊 作者:萧致治 查看:
三
陶澍和林则徐在江苏做官期间努力为民众谋福祉、行善政,使江苏人民多方面得到实惠。特别是那些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穷苦人民,由于得到及时救助,解了倒悬之危,无不感激涕零。
过去办理赈灾,流弊甚多,刁生劣监、恶绅土棍,常常利用赈灾,贪污中饱。他们利用办赈的机会,或“强索赈票,不许委员挨查户口。如不遂欲,则抛砖掷石,泼水溅泥,翻船毁桥,甚至将委员拥至空屋扃 其户,以为要求必得之计”;或听说查账,即“捏写户口总数,勒索赈票”,或“当报荒之始,即造具灾形图册,详载区图斗斛,谓之‘注荒’;迨给赈则有口册、赈票、饭食、纸张,在在需费”,……种种弊端,不胜枚举。1831年,经陶澍等奏定《办灾章程》,力除积弊“责令委员户必亲填,人必面验,票必亲给。查完一户即以油灰书其门首。查完一村即将户口榜诸通衢,俾人人共闻共见。……其委员吏役薪水、纸饭,皆由督抚司道捐廉优给,免陪累而杜需索”。此外,还另派大员密查核实。由于增强了透明度,加强了监督检查,使这年的赈灾“积弊为之一清,道路传言,皆谓之‘清赈’”【37】。
1833年,江苏水灾益发严重。林则徐为了做好赈灾工作,除认真贯彻1831年和陶澍制定的《办灾章程》外,又采取新措施,决定改派书院诸生散赈。他在苏州“集诸生于学,亲为拣派,每图一人,查明户口人数,先付执照以凭领赈,各造所坐户口清册呈阅”【38】。“各学诸生一百八人,按图查勘详报后,悉于大除夕给发第一赈。”【39】由于在书院读书的诸生,一般比较纯洁,派遣他们前往各乡村散赈,杜绝了吏胥土棍插手之路,发放的一钱一粟,皆可送到灾民手中,因而受到广大灾民的衷心拥护。为此,诗人严寅在放赈歌中云“向时放赈:徒务名,此次设赈民欢忭。”“忽得中丞放赈钱,夫妻父子欢迎面。吁嗟嗷嗷数万人,感恩早被仁风扇。况乃由城渐及乡,善政行看遍州县”。严寅还集民谚成诗五章,热情赞誉“大宪台,善救灾,荒年谷,去复来。去复来,派秀才,亲见人家无絮胎。秀才过,三日饿,秀才不来哪能坐。中丞心,小民腹,小民腹饥中丞哭。中丞哭,为民福,擎天之柱需此木”【40】。
如果说,赈济灾民和请求缓征钱粮,只是一种消极的救民疾苦,那么兴修水利,推广双季稻等等,则可称是一种积极的扶民办法,是从根本上解决民困的有效措施。江苏从1823年后的十多年中,几乎无年不灾,而且灾情日益严重。自从陶澍和林则徐在江苏境内大力兴修水利之后,面貌很快改善,而且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如1834年刘河工程开浚完工后,陶澍、林则徐等前往验收“父,老夹岸欢迎,咸言百余年来所未有”【41】。“沿途香花载道……欢欣异常”。这年秋天“苏松一带大,雨倾盆,太湖附近诸山陡发蛟水,处处盛涨,拍岸盈堤”。由于河道得到疏浚,漫山遍野大水“滔滔,东注,两日之内,消水二尺有余”【42】。因为兴修了水利,抗灾能力大为加强。即使遇上水旱大灾,灾情也可大大减轻。“如甲午(1834年)秋之大雨,乙未(1835年)夏之亢旱,皆几几为害,赖水利既治,以时蓄泄,岁仍报稔。”【43】
由于陶澍和林则徐在江苏推行了许多有利于民众的善政,人们对他十分感激。对于林则徐,“吾吴之民安公之教化,响公亦最深。大江南北数十州之远,亿万户之众,虽乡曲妇人孺子绝不知大吏名氏者,独于公名甚熟,莫不知其为好官”【44】。“综公生平,武功在滇;而文德所被,则吾吴最久。今距公去数十年,心歌腹咏,如公在时。”【45】至于陶澍,逝世后“讣音所至,僚吏军民,莫不陨涕。两淮鹾商,感公德惠,醵金赙奠。德配黄夫人述公生平之言,遂然却之”【46】。纷纷为之作传,为之画像。淮北士民感谢他推行票盐制,迅速改变“十载无课,遍地皆私,店闭商逃,岸悬引绌”【47】的残破局面,自推行票盐制后“全活生灵百万”,特在淮北板浦镇为他建立专祠,【48】同时入祀江苏和海州的名宦祠。淮北士民还公刊了《陶文毅公全集》,以广流传。
公道自在人心。陶林为江苏民众做了大量好事,因而赢得人们的敬爱,乃人情之常,理所固然。
注释分列:
①陶澍:《乃有此庐落成二首》《陶文毅公全集》卷五三,淮北士民道光二十年公刊,第9页。
②⑦陶澍:《显考萸江府君行述》卷四七,第11、13页。
③④陶澍:《显妣黄安人行述》卷四七,第16页。
⑤林则徐:《先妣事略》,《林则徐全集》第5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40页。
⑥林则徐:《先考事略》,《林则徐全集》第5册,第446页。
⑧陶澍:《显考黄安人行述》《陶文毅公全集》卷四七,第16页。
⑨陶澍:《显考萸江府君行述》《陶文毅公全集》卷四七,第13页。
⑩陶澍:《上舍王虎文先生墓碣》《陶文毅公全集》卷四六,第37页。
【11】据陶澍家乡调查材料。石彦陶等编《陶澍年谱》,《益阳师专学报》编辑部增刊1984年版,第8~9页。
【12】陶澍:题石琢堂师《独学书室图》《陶文毅公全集》卷五四,第18页。
【13】《资江七续陶氏族谱》,转见《陶澍年谱》,第16页。
【14】本节和上节引文均见林则徐《先考行状》《林则徐全集》第5册,第445~446页。
【15】【16】【17】陶澍:《漕河祷冰图记》《陶文毅公全集》卷三三,第7~8页。
【18】陶澍:《漕河祷冰图》八十韵《陶文毅公全集》卷五四,第2页。
【19】林则徐:《题陶云汀给谏澍〈祷冰图〉》,《林则徐全集》第6册,第5页。
【20】【21】陶澍:《缕陈江苏办灾章程折子》《陶文毅公全集》卷九,第25、25~32页。
【22】林则徐:《接任江宁藩司日期并陈沿途灾情片》,《林则徐全集》第1册,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