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和陶澍在江苏(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9 00:00 来源:江海学刊 作者:萧致治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林则徐与陶澍,是清代道光时期(1821~1850)在江苏做官最久而且卓有成就的高官。两人有大致相似的人生经历,都关注民生,恤民爱民。他俩在

  二

  林则徐与陶澍考中进士之后,两人的经历也颇为类似。大体可分成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在京做官,间或派到外地执行一些差事,如赴外省任乡试正副考官、监察御使、巡视漕运等;后一阶段都是从外放道员开始,由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直到总督。成为总管一省或数省政治军事的封疆大吏。

  林则徐与陶澍何时结识?至今未见确切记载。按理,从1811年林则徐登进士,到1819年陶澍外放川东兵备道,这8年间,两人多在京师,又同是南方人,完全有彼此结识的条件。可是,查阅两人留下的诗文,却少有反映。现时能查到的唯一资料是林则徐写的《题陶云汀给谏澍〈祷冰图〉》。这首诗写于何时?来新夏在《林则徐年谱新编》中,依据诗中有“行将出监郡”句,论定为1819年陶外放川东兵备道前夕,即是年的春夏之交,似有道理。但两人的相识也许还早于此时。

  查陶澍乃1815年四月迁户科给事中,九月二十四日奉命巡视江南漕务,十一月初二日在江苏清江浦接印视事,十一月中旬沿运河南行视察漕运。当他到达邵伯湖和高邮湖之间的露筋神女祠之际,北风劲吹,湖水冻结成冰。其时北上漕船在回归途中出长江的尚只有一半。陶澍“深恐贻误漕行,爰斋祓为文,于是月十八日斋祷于神。次日风回日暖,全河冰泮,篙师长年踊跃奋进,二十八日各船出江告竣。其夕冰凌复合,迨晓,一望皓然。江南人传以为异”。由于这次漕船顺利通过,致使明年新漕运行很顺利,“所运之米多于上年一百五十万有奇,而行期反速至四十九日”【15】。

  这件事,当是事机的一次巧合,不值得大肆宣扬,而那时却普遍认为是露筋神女显灵所致。时任两江总督的百龄和漕运总督李奕畴、南河总督黎世序等居然联名会奏,请求重修祠宇。嘉庆帝不但欣然批准,并且下令把露筋女封为“昭灵普惠之神”,祠宇赐名“贞应”。还请野云山人绘图以志神应。陶澍除当时写了《告露筋女神文》外,后来又写了五言长诗《漕河祷冰图八十韵》。文人墨客纷纷唱和,这些唱和诗后来汇编成《祷冰图诗录》与《漕河祷冰图诗集》十卷。林则徐的题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的。从事件本身看,可说是一次宣扬封建迷信的大合唱。

  其实,所谓“露筋神女”,据陶澍考查,乃唐宋时期的一个传说。相传有姑嫂二人黑夜路过这里,受到蚊子成群叮咬,被叮得无法忍受。恰好路旁建有耕夫的田舍,其嫂乃入舍和耕夫同宿避蚊。而少姑为了保持贞节,宁被蚊咬也不肯入舍。结果活活被蚊子咬死后露出了筋骨,因而博得了“露筋女”的名声。此事在当地广为流传,越传越被神化。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圣祖玄烨南巡过此,听了这个传说之后,亲书“节媛芳躅”四字以资表彰。【16】经过康熙帝的肯定,这个活被蚊子咬死的女子,摇身变成了“露筋神女”,特为修建祠宇加以供奉。百多年后陶澍经过此祠,已经破旧不堪入目“栋宇摧落,瓦砾混集,坏壁苔生,而神像俨然”【17】。陶写的祷冰诗和林则徐等的和诗,主流自然是宣扬封建迷信,反映了他们思想中消极落后的一面。不过,陶澍在诗中也提出了正确的思想,值得肯定。陶认为“谓此根本计,正德先厚生”,要使漕运畅通,应该“利漕先丁,丁在省费,省费惟速能,裕民斯裕国”【18】。

  这种重视民生的思想,也引起了林则徐的共鸣。林在和诗中称:“岂惟筹漕然,治民尽如此。”【19】陶林二人正是早怀重民厚生的志向,才有后来在江苏的一系列德政。

  林则徐与陶澍合作共事,共谋民众福利,主要是在1831年至1836年(道光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陶澍已升任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林则徐则先后出任江宁布政使和江苏巡抚,并且两度署理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两人同在江苏任职。由于都注意体察民情,重视解救民众疾苦,因此在江苏从政期间,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努力完成钱粮收入、盐税缴纳和漕粮运送等要政外,还尽力推行一些解救民众疾苦、为民众造福的善政,使民众得到实惠。从而声誉鹊起,赢得了群众的拥护与爱戴。

  陶林两人合作共事,做的第一件好事是赈灾恤民,救民于水火之中。1831年春夏之交,江苏在连年遭受水灾之后,又是大雨连绵不断,洪水使田庐尽被淹没。特别是苏北各地“颗粒乏收,哀鸿遍野”【20】。陶澍为了救济各地灾民,除在本省采取各种措施外,一方面咨请邻省协籴米麦;另一方面奏报清廷,请求调林则徐为江宁布政使,驰赴江苏办赈。时任河南布政使的林则徐,接到咨函即派员赴商丘刘家口、陈州、光州等地采办,分别经黄河、淮河运往苏北。待受任江宁布政使后,即于七月十五日启程,路经商丘刘家口,采买小麦三万石,亲自督带头起麦船运往苏北。他一到达清江浦,就换舟亲往桃源、宝应、高邮、甘泉、江都等县考察,只见“民田庐舍尚在巨浸之中,浅者淹及半扉,深者仅露屋脊”【22】。其灾情之重,为历年罕见。八月初六日,林则徐抵达江宁(今南京),陶澍即与熟商有关办赈事宜。经与各方磋商很快拟定《江苏办灾章程》十二条,作为全省办赈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总的精神是努力调动各方面办赈的积极性,并把工作做好做细,务使灾民得到及时救济,并使灾区尽快恢复生产。道光看了章程很满意,认为“所奏十二条,大旨俱已详备。览奏,朕心稍慰,务须实力实心,详慎择人办理”【21】。鉴于苏北灾情特重,为了做好苏北灾赈工作,林到任不久,道光帝又特命他总办江北赈抚事宜,于十月离藩司任前往淮阳一带查勘督办。由于陶、林二人协力同心办赈,使许多嗷嗷待哺的饥民得到及时救济,从而获得了“林公来,我生矣”的美誉。【23】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