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和陶澍在江苏
辛亥革命网 2011-05-09 00:00 来源:江海学刊 作者:萧致治 查看:
林则徐和陶澍,是清朝道光时期在江苏做官最久而又卓有成就的高官。陶澍从1825年(道光5年)出任江苏巡抚,到1839年(道光十九年)卒于两江总督任所,在江苏主持政务整整14年。林则徐从1823年(道光三年)受任江苏按察使,到1837年(道光十七年)初由江苏巡抚升任湖广总督,前后也有14年(中间因故两度离任)。他俩同心协力,恤民抚民,在江苏推行了一系列善政,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
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所成长的环境、家庭教养、道德素质以及政治理念,无不有密切的关系。林则徐和陶澍也不例外。而且两人的人生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经历对他们的为政处事,均有重大影响。
陶澍和林则徐,两人都出生于清朝正在走下坡路的乾隆后期。陶澍生于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1779年1月17日),林则徐生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两人相距不过7岁。这时的清朝,已是盛极转衰。随着土地日趋集中,农民大量破产流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继1774年山东王伦起义之后,1781年和1784年甘肃相继爆发了回民起义,1786年台湾发生了林爽文起义,1795年湘黔发生了苗民起义。到了1796年,波及鄂、川、豫、陕、甘5省,时间持续9年的白莲教大起义又爆发了。1813年再发生了冀、鲁、豫三省的天理教大起义。起义队伍还突入了禁卫森严的清朝皇宫。这些遍及全国各地的起义相继爆发,标志着清朝统治已陷入深刻的社会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拯救统治危机自然成为摆在统治者面前的当务之急。陶澍和林则徐都意识到,要稳定统治,首先要安定民生。
林则徐与陶澍,两人都出生于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陶澍生于湖南安化县小淹乡陶家溪一个破落家庭里。高曾祖时代比较富有。到了祖父陶孝信时,家庭日益衰落。父亲陶必铨(1755~1805)和兄弟分居后,生计益发窘困“老屋不三,间,瓦缺无全椽。左右交众木,支撑防其颠。清风出四壁,星月摇床边”①。他“少时常拾薪、摘茗芽,市米以就学。在岳麓、城南时,蔬菜日不过十钱”②。其妻黄翠兰(1757~1790)“居平茹苦若荠,岁饥采藜藿以佐食,或数日釜炊无颗粒”③。1777年,翠兰刚嫁来半月,陶必铨要去参加长沙府院试,苦无旅费,翠兰“即脱簪珥,复检家藏稻种数斗,自舂之以佐其行”④。澍弟陶比澍小两岁多,因为家贫,读村塾一年即废学,随同堂兄从事农业劳动,直到18岁家境稍有改善,才重新入学读书。
同样,林则徐少时家里也十分清苦,其父林宾日(1749~1827),幼时侍奉母亲“躬习劳苦”,到13岁才外出读书。当林则徐母亲陈帙(1759~1824)嫁来时,祖父母已先后去世“家无立锥,而宿逋山积。家居馆谷所入,尽取偿焉。于是饔飧恒不继,先妣每忍饥饿不使家君知之”⑤。“当时贫窭之状,有非恒情所能堪者。或劝令不孝则徐改业,府君惟笑不应。先妣陈太夫人工针黹,又善剪采为草木之花,岁可易钱数十缗,稍佐家计。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粟手皲,恒至漏尽。”⑥这种清贫的家境,促使他们成名之后始终没有忘记民间的疾苦,为后来成为体恤民情的好官奠下了良好的基础。
陶澍和林则徐的父亲,都是勤奋苦读、很有才华的学者,而在仕途上则均不得志,故皆着力精心培育子女,将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澍父陶必铨,6岁跟随堂叔陶学海读经书,旁及子史,领悟很快“下笔惊其座人,学海公奇之曰:‘吾家神驹也’”;其为学“务贯通,不为章句学。每开卷,纵横盈几案,批却多前人所未发。熟于掌故,穷原竟委,指数如掌上纹,年月甲子,无一舛漏”。1783年后,他先后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书院山长罗典“极爱重之”⑦。早在1777年参加院试,即补博士弟子员;1784年“食饩,为廪膳生”,但参加省里乡试,十次考试均不顺,因此未能中举。为了糊口,长期以教书育人为业。由于教授得法,培育了大量出类拔萃人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敬重“虽不得志有司,而文坛执耳之称,远近无异词”⑧。
陶澍从7岁起,即跟随父亲读书,朝夕不离。由于聪颖好学,深得父亲器重。其父耳提面命,常常“语以古贤可敬可畏之事,以感发其志气。虽途间食顷,谆谆然随事指点。夜则蹴以足,而诘日间所学诗古文词,旁及诡之文,皆听以意为之,未尝限以绳尺,惟惰必戒,夏楚不少贷”⑨。1789年,陶澍随父就馆于监生王虎文家,开始学习“八比之文(即八股文),凡一月而成篇,先生(指王虎文)大惊喜,齿之异于诸子弟”⑩。陶澍在父亲的教养下,从小胸怀大志。某年除夕,庆贺新年。陶家却只能靠杂粮度岁。陶澍于是以父亲的口气拟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联云“红薯、包谷、蔸根火:,这点福老夫所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小子为之。”【11】这副对联一方面反映了陶澍的安贫乐道思想,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从小希望能为国家为人民干一番事业。在陶必铨的精心教导下,陶澍进步很快。1795年考入县学,补邑诸生。湖南学政石韫玉在陶澍的答卷上,盛赞其文“清新,无半点尘氛气”【12】。1800年参加湖南乡试,获中第30名举人。1802年参加北京会试,殿试时原列一甲,定为榜眼。因为策论内偶遗一字,才改置二甲第15名。随后参加朝考,授翰林院庶吉士。【13】从此登上官运亨通的仕途。
和陶澍父子的境遇差不多,林则徐父子也有类似的经历。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少时因家贫失学“年十三始就外傅。未晓文义,同塾生或笑之。愈自激励,不期月而所为文出同塾生上。塾师奇之”。福建名宿陈时庵对他的文才十分赞赏,特把比宾日小10岁的五女陈帙许配给他。1777年成婚。第二年,宾日县试第一,补弟子员。林宾日由于刻苦读书,终夜不寐,结果患了严重眼疾。1780年,参加福建乡试,主考官窦东皋对林宾日的考卷很欣赏,认为“理境澄澈”,准备取为第一名“而第三场以病目未与,闱中觅卷不得,叹惜久之”。不久,朱笥河督学福建,宾日参加院试,获第一名,得食廪饩。1788年和1789年两次参加乡试,均因眼病未能考完最后一场。从此,决心放弃科举仕途“孜孜于教诲子弟,成就后学”。他教育学生“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励,而使人自乐于向学。前后门弟子发名成业登甲乙科者凡数十辈”。
林则徐才4岁,宾日即把他抱在膝上教读,7岁教他作文。别人怀疑发蒙过早,宾日则认为:“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此教术之因材而施者耳。”【14】由于宾日教导有方,林则徐成长很快。1797年参加府试,得第一名。第二年考中秀才。1804年参加福建乡试,得中第29名举人。1811年,第三次赴京会试,以殿试二甲第4名,朝考第5名成进士,改庶吉士,学习满文。从此,他也和陶澍一样,开始步入飞黄腾达的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