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夏威夷经验对兴中会运作的影响(6)

辛亥革命网 2011-05-27 00:0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朱浤源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的夏威夷经验使宗教、个人与地点,三个原来互不相关的“元素”浑然结合。进而通过“兴中会”组织,再加上后来香港、广州与澳门经

     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以基督教的祈祷稳定情绪。该年秋天出版的“伦敦蒙难记”,以及其师帮他润笔,并于1897年出版的“Kidnapped in London”,使他因祸得福,声名从此大噪,俨然中国共和革命之领袖。

     孙中山于伦敦蒙难,脱险后所致之函,报告其蒙难时以祈祷获救,而为对基督大爱之见证者,其收信人即此一教堂“道济会堂”之长老区凤墀。原函指出:在最初的六七日内,他在自认“必死无再生之望”的时候,所做的就是“日夜不绝祈祷”,而且自认“有应”,故“蒙神施恩”。原文如下:

     弟此时唯有痛心忏悔,恳切祈祷而已。一连六七日,日夜不绝祈祷。愈祈愈切,至第七日心中忽然安慰,全无忧色。不期然而然。自云:此祈祷有应,蒙神施恩矣。

     接着,他看准两名“洋役”,认为就是“终必”能够为他传递消息之人。于是再接再厉地以二人作为对象,加以说服。原文又引基督神力。曰:

     今既蒙上帝施恩,接我祈祷,使我安慰,当必能感动其人。使肯为我传书。次早他入房中,适防守偶疏得乘间与他关说,果得允肯。然此时笔墨纸料俱被搜去,幸前时将名帖写定数言,未曾搜出,即交此传出外,与简地利、万臣两师。

     等到住在伦敦的康徳黎与孟生两位英国医师出面,奔走营救成功,孙中山又引基督精神,谓皆系“天父大恩”所致。该函如此结语:

     弟遭此大故,如荡子还家,亡羊复获,此皆天父大恩。敬望先生进之以道,常赐教言,俾从神道而入治道,则弟幸甚,苍生幸甚。

     史学家罗香林早已指出孙中山的人格,来自宗教的笃信以及师友的涵濡。虽然洪门的影响也实质存在,但这只是战术性的运用,无涉革命本质。

  反思:孙氏革命的基督式神随

  笔者认为,一群华人以孙中山为首,并由基督教的教士和教师襄助,所建构的兴中会,蓄意推动共和革命。孙中山在伦敦蒙难之际,情急之下所做的基督教式应变,最能点出孙氏革命的基督式神随。夏威夷兴中会的基督性之高,也值得重新评估。

     整体而言,基督教对民国创立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被低估。笔者并非基督徒,但是在重新整理整个历史运作时,明确发现其存在。故在本文,专对兴中会革命的部分,从历史而非政治学的角度,深入加以追踪和探究。

     中华世界原有其以伦理为基础的宗法共和社会,相当重视人与社会之关系,导致其“四维八德”与“修齐治平”论证之法,带有浓厚的世俗性成分;而相对地较忽略宗教性论述,甚至搁置。这样的文化,真的会低于强调理性与法律的西方民主共和文化,乃至于基督式共和能否作为超越中华帝国的基础?

     这两个问题,所涉层面极广,均直指孙中山革命本质的核心。这也是最值得反思之处。

  (作者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