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夏威夷经验对兴中会运作的影响(3)
辛亥革命网 2011-05-27 00:0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朱浤源 查看:
由于西方人、中国人、日本人均大量移入夏威夷,因此,英国与美国传教士所办的学校,很自然地也招收其中部分移民者的小孩。孙中山就是其中一个,而且,他进入的学校,是比较支持本土,同时又宣扬议会民主的英国教派所开设的。
夏威夷的意奥兰尼学校由英国圣公会在1862年10月所创,设在王宫附近,原本的目的在于栽培土著,特别是王室或部落酋长等贵族的子弟,也兼收东亚学生。孙中山在1879年9月入学,同年有十位中国学生在该校就读。
意奥兰尼学校当时的校长是英国圣教会的牧师韦礼士,他办学认真,管教严格,采用完全的英国式教育。学校教英国史而不教美国史,计算金额用英镑不用美元;全校的教师只有一个美国人,其他都是英国人,而且唯一的那一位也是圣公会在夏威夷培养的,正是孙中山的英语老师。该校的教育也富有宗教色彩,校长韦礼士牧师不但亲自讲授《圣经》课程,学生每天早晚都要在教室祈祷,星期天还要列队到圣安德勒教堂(St. Andrew's Procathedra)做礼拜。
孙中山于1882年7月27日毕业,并且获得英文文法第二名的奖励。在校三年,孙中山不但学会了说英语,也接受了西方教育及基督教的熏陶,并懂得西方礼仪与纪律,虽未受洗,但心中早已信仰基督教。
其后,孙中山继续就读Oahu学院(Oahu College),此校为美国传教士在1841年创办,当时想去美国念书的,大多会先在这里进修。孙中山曾表示:“初拟在此满业,即往美国入大书院,肆习专门之学。”Oahu学院认为,人的道德与理性发扬应归诸宗教,因此其教育亦带有浓厚的基督教思想。
在叛逆的17岁年纪的青少年孙中山,很自然地与父兄开始发生冲突。1883年6月,其兄孙眉一来反对孙中山信仰基督教,二来担心他过度西化,因此向其父禀告,召其回乡。孙中山于是由Oahu学院退学回国,在该校的时间仅约半年。
青少年孙中山被惩罚的结果,是适得其反,在家乡与社会传统的冲突(“过此未几,先生积愤于心,……一日偷到北帝庙,至将神像之手折断”),导致乡人“侦知其所为,告诸其父,……其父又痛责之”。
这样一个叛逆性极高的青年,很难在保守的村庄长期居留,遂于1883年冬,与挚友陆皓东一齐到香港求学。1884年,刚满18岁的孙中山,就在5月26日被召回乡结婚。
宋居仁,原籍广东花县赤歩村。1881年到檀香山侨居,后结识孙中山
1887年正月孙中山到香港注册入校西医书院,为最早注册之第三人。西医书院(其原英文名为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Hong Kong),即利用医院病房作书院实习室,并以一部分房舍为课室及学生宿舍。
该书院获港政府承认,其程度与大学医科相等,毕业生可获医师执照,得在各地行医。孙中山也写道:“阅五年而毕业,得医学文凭。”1892年孙中山毕业。此书院成就人才颇多,除孙中山与江英华、关景良、陈少白等外,在1893年至1912年,逐年进校,后乃成为著名医生或为学术权威者,还有王宠益诸人。
陈少白原名夔石,后改名白,字少白,粤之新会人。有文字记载说,“其父子桥之友区凤墀,以其少负奇气,乃介绍之至香港雅丽氏医学校访总理,少白从之。”“少白于是迁港,同学二载。”
孙中山自西医书院毕业之后,先至澳门行医,而于广州设立秘密机关,以进行革命工作。其相与往来之教友,如设于广州的王家书院、圣教书楼后面教会诸教友等,殆皆由王牧师介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