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夏威夷经验对兴中会运作的影响
辛亥革命网 2011-05-27 00:0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朱浤源 查看:
孙中山与兴中会
世人一直忽略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认知,实际上其重要性远超少年期与青年期——而这不能不说到孙中山的夏威夷经验。
从孙中山个人而言,被带到海外读书的孙中山,当他出国的时候,才13岁,一个刚好最能够吸收各种思想知识的年纪。他被妈妈带去的地方,又碰巧就是东西文化交会最深刻,互动最激烈的一个很小的王国:夏威夷。
这么一段际遇,使基督教、孙中山与夏威夷,也就是宗教、个人与地点,三个原来互不相关的“元素”浑然结合。进而通过“兴中会”组织,再加上后来香港、广州与澳门经验,转成在中国发动革命的第一股关键力量。
位于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国际机场旁的孙中山雕像
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他在45岁之时,总算成功地推动了第十一次的军事行动,翌年肇造了“中华民国”。但在创立14年去世之刻,他自我检讨说:“革命尚未成功!”
为什么他这么说?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再回首创立之初的构想,以及其切入点、实施的成果、利弊得失,就可以有比较明朗的体会。
夏威夷经验之一:传教士的指导
少年孙中山被母亲带到夏威夷的那一年,该地社会以夏威夷土著(95.8%)主导的局面,因为以经商、传教和教育为目的的英国基督新教徒(约15000人),与以农耕、畜牧、渔猎为主的华人(约17000人)的大量移入,使得夏威夷土人此时已经只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左右,并产生了重大转变:其政治几乎被洋教士垄断,经济则被洋人与华人所垄断,本土人士沦为弱势。
这样的一个结构,若想不受当时夏威夷社会新主流族群的主要信仰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