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与台湾士绅(4)
辛亥革命网 2011-05-20 00:00 来源:新浪军事 作者:徐万民 查看:
于是,刘铭传欣然为其请奖:“当臣八月间基隆退兵,沪尾开仗,军情岌岌,饷项一空,实已朝不谋夕,屡请刘寿铿商劝捐助。维源深明大义,允捐二十万元,并先缴十万元以济急需。在该绅屡捐巨款,家计原不如前,今以全台危迫,隔海筹挪,竭力勉输,实属急公好义。迹其原廪,委实无虚,决非寻常捐输军饷可比。该绅前于光绪三年捐款,已蒙恩赏卿衔,此次需用京职之处,臣未敢擅行拟请,可否仰恳天恩,俯念台湾饷绌兵危之际,该绅急公报效之忱,特予破格恩施,以昭激劝。并可否将求免续捐之处,一体加恩曲允,用示衿全。” 1885年1月28日,清廷发布上谕:“福建台湾绅士三品卿衔侯选道林维源,前有旨令其总办台北团练事宜。该员深知大义,于军情要紧之时接济军需,为数甚巨,深堪嘉尚。林维源着以四五品京堂候补,以示优奖。” 战后刘铭传募善后经费,林维源又捐50万元。清政府以林维源为内阁学士。
台湾士绅踊跃捐输者还大有人在。据刘铭传报告,台湾县知县沉受谦首先劝捐,报捐银一万两,嗣后各县陆续筹捐。除淡水借用银票20万两,未办捐输,其余台、凤、嘉、彰、新、宜六县,共筹捐洋五十四万元。全台合捐洋六、七十万元。地方善后经费,全台已捐洋五十余万元,合之淡水一县可捐二十万元,共洋七十余万元,于善后不无裨助。
出钱而外,许多台绅募集义勇,有的维持后方社会秩序,有的开赴前线作战。战功最为卓著的义勇首领是林朝栋。
林朝栋台湾名将林文察之子,其人生长将家,急公好义,自备粮饷,募勇500,助守基隆。刘铭传大喜,急拨军械,命其率部驻防狮球岭、暖暖六堵等地。武举王廷理与周玉谦、刘廷玉、陈维东、周家芳等台绅皆自动捐资募勇,参加基隆山区的阻击战。自1884年10月到1885年3月,约四千名台湾义勇与清军并肩作战,将数千法军滞留在基隆山区。法军伤亡惨重,无力在台湾开辟新的战场。此外,张李成率领的台湾义勇在沪尾大捷中战功卓著,绅士郎中林汝梅募勇协守新竹,台湾民众积极支持清军与义勇在前线的战斗,均是台湾保卫战取胜的重要因素。
台湾义勇及民众英勇杀敌的史实在国外文献里也可得到充分的证明。法国人卡诺着《法军侵台始末》里有这样一段评述:“中国人的数目必定很多。他们的服装和武器都很完备,似乎并不缺少任何东西。正像在其余各地一样,他们有着大量军需品。此外,他们有着全部民众站在他们一边,这些民众都有武装,并为军队担任劳动和杂役。而我们一边则没有一个居民,我们所去的地方到处都是一片空虚。如果我们远远看到有土著人民,我们可以说这即是在设法想要做坏事的游击队,这些人都被中国官吏教得狂热起来。”
刘铭传充分肯定台绅义勇的战绩,多次为他们报功请奖,其1884年12月3日的奏折说:“林朝栋为殉难福建提督林文察之子,忠荩之裔,久孚物望。今复自筹资饷,带勇五百人,经臣派驻暖暖,统帅各团土勇,甫临大敌,即能督战有功,实属忠义勇敢。其余武举王廷理、周玉谦、刘廷玉、陈维乐等,皆捐资募勇,数月来苦守血战,竟挫敌锋。亟应奏请恩施,以昭激劝。兵部候补郎中林朝栋,拟请赏加道衔,并赏戴花翎。候补员外郎苏树森,拟请赏加四品顶戴。余俟查明奏奖,以励绅民。”
中法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团结御侮的正义之战。刘铭传依靠台绅,调动全台人力物力资源,渡过了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也与台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合作建省与经济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 台绅与台湾建省及经济开发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决定台湾建省,刘铭传荣膺首任巡抚,负责实施建省的各项规划。与建省同时,刘铭传以远大的眼光与非凡的胆略,开山抚番,查田清赋,筑铁路,设电线,购轮船,办工厂,兴学校,引导台湾走上现代化之路。他与台绅的合作关系,在建省与经济开发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发展。
建省与经济开发,受到台湾同胞的衷心拥护。特别是作为群众领袖的士绅阶层,参加了有关建省与经济开发的各项活动,其卓越贡献为举世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