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与台湾士绅(3)
辛亥革命网 2011-05-20 00:00 来源:新浪军事 作者:徐万民 查看:
刘铭传充实调整府厅州县的教育行政官署,新建成或改建英才书院(1886年)、篷壶书院(1886年)、宏文书院(1889年),又于1890年上奏,请增加台湾学额。其奏折说:“臣查台湾自隶版图,涵濡圣泽二百余年,土地日增,人文日盛,各属应试之童,多至逾千,少亦数百。三府属粤童,数以加增,不少于内地大中等学。以前台南府属所定学额,尚不悬殊,台北府属,额已过少。台中蔚萃人文,冠于南北,且台湾府县为省会首学,尤与外府县不同。彰化、嘉义、新竹三县,辖地虽分,幅员犹广。自清丈后,赋额增加,统计全台溢出数倍。现当分省伊始,供赋既清,学校鼓励人才,不能不亟为筹议。” 刘铭传特别指出台湾文风日盛,人口、钱粮增加,都是增加学额的有力理由。依据刘铭传的建议,台湾秀才的录取应由1889年的128名增加到208名,贡生名额也相应增加。
清代学政主持的考试有两种,岁试与科试,刘铭传将两试经费增加到1.2万元,台南、台北两府各6000元。新设台湾府,于1891年分棚开考,也给6000元。台湾秀才去福州参加乡试,例由海东书院发给旅费,建省后有轮船往来,改发船票。台湾举人进京参加会试,也发给40元到100元的旅费,使贫困的士子不致因无路费缺考。
1889年,刘铭传主持了台南、台北两府岁试。4000文童、600武童参加。考试前,有人怀疑,武将主持,能否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刘铭传严守考场规则,一扫往届考试钻营舞弊的积习。结果,录取者大都为公众认可的优秀人才,持怀疑论者欣然敬佩。
科举与书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能培养忠于政府的知识精英,但科举制度的弊端也是明显的。刘铭传认为科举人才缺少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无经营新政、管理新式企业的能力,对台湾的国防建设、经济开发用处有限,应该引进西学,开办学校,培养新式人才。1886年,电报学堂设立。1887年,设立西学堂。两校虽小,但却是台湾新型社会精英成长的摇篮,其意义非同小可。
终上所述,刘铭传治台七年,能与台湾士绅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除了其威望、领导能力与个人人格魅力外,维护士绅的经济利益,尊重士绅的社会地位,执行能使士绅阶层势力壮大的文化教育政策,均使他赢得了绝大多数台湾士绅的信任,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动员台绅参加抗法战争
刘铭传与台绅的合作,始于抗法保台之役。其时,清政府多次指示刘铭传动员台绅捐饷募勇助战,除前述1884年10月10日的上谕,又有10月24日的上谕:“基隆要地,断不容法人久据,叠饬李鸿章等援济,恐海道梗阻,势难速达,惟有就地设法。台湾米银尚不缺,且多富户豪民,亟应收为我用。洋兵最患夜战,若以团勇助兵,分作十余起,日夜搅敌,乘其困乏,并力击之,当可取胜。台北林姓曾集团助战,尤应切实激励。如绅民中有纠义逐法者,朝廷破格施恩,不惜爵赏。刘铭传向有谋略,着即随机应变,迅速筹办,捐饷者从优给奖,成功后奏请蠲钱粮。均即遍行晓谕,总期兵民合一,力复要区,以纾廑记。”
10月31日的上谕说:“援军一时难到,总须就地取材。闻住居大稻埕之知府陈霞林,豪侠可用。举人连日春、潘成清、陈树蓝,皆有乡望。富绅林维源,现在避匿。闻厦门举人陈宗超为该绅所信,可令赴台寻觅。着刘铭传婉辞劝勉,以大义感动,勿得勤派。”
淡水枋桥林氏为台湾巨富,其先林平侯以经商致富,捐资为同知,任职浔州、来宾、桂林,至署柳州知府。家居后倡乡里和睦,调和分类械斗,修淡水文庙及海东书院。林平侯有子五人。三子国华有子维让、维源、维德。维让1859年钦赐举人,因助官军平戴万生之乱,捐助军饷2万两,授三品衔。维让生母郑氏捐银20万两,赈济山西灾荒,获钦赐匾额“积善余庆”。维源捐纳内阁中书,1877年,捐台湾海防经费50万元。其母钟氏为河南、山西捐赈2万两,奉旨嘉奖,追赠三代一品,钦赐“尚义可风”匾额。1879年,维源督办大甲溪工,授四品卿衔。
林维源多次捐助巨款后,福建巡抚丁日昌曾许其永不派捐。中法战争时,清政府令其总办台北团练,刘铭传又奉旨劝其捐助军饷。林维源激于民族大义,慨然认捐20万元,先交10万,明年6月一律交清。仍先捐米3000石,折价计银,暂支兵食。这是中法战争期间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