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与台湾士绅(2)
辛亥革命网 2011-05-20 00:00 来源:新浪军事 作者:徐万民 查看:
林朝栋、林朝昌禀告刘铭传,愿放弃各自官职,为林文明平反昭雪。刘铭传家居时,即闻台湾林文明冤案,又询访台湾绅士林维源、陈霞林、潘成清等人。诸人均称林文明被控,多属虚诬,被杀尤为奇惨。于是,刘铭传上奏,称“台湾诬告之风本盛,地方官不究反坐,富家巨室,时以自危。林文明秉性粗豪,诚不能循循绳墨。然其前此控案,则半由伊兄林文察剿办叛贼戴万生,敛怨乡党,遂为仇家所诬。前任督臣访闻失实,疑为势豪,遂饬台湾镇道便宜从事。林文明被杀之日,实系衣冠至县庭投质,众目共瞻,其非露刃登堂,率党拒捕,无烦重办。……可否仰恳天恩,俯念林文察死难之忠勇,林朝栋数月战守之勤劳,准将林文明开复花翎副将之原官,俾全台士民,咸知朝廷予夺之公明,不独林朝栋兄弟感戴鸿慈,涕泣效命已也。” 清政府以林文明一案,业经奏结为辞,拒绝复查与平反昭雪。
1890年,台湾各属绅士中书施士浩、主事蔡寿星、道员林维源及举人、贡生等75人联名上书,追述林文察的功绩,称“绅等追怀旧德,历久弥新。兹当台湾分省之初,佥愿鸠资就省城捐建专祠,恳奏列入祀典,春秋由官致祭。” 10月12日,刘铭传上奏:“臣察林文察懋着勋劳,见危授命,仰邀赠恤,备极优隆。上年恭逢归政盛典,复蒙赐祭,具见圣恩眷注,迥越寻常。当其督兵渡台,剿除逆乱,全台弭定,功绩昭彰。该绅士等追感旧恩,情词恳挚,应恳天恩,俯念林文察功在桑梓,准于本籍台湾省城建立专祠,由官春秋致祭,以彰忠荩而顺舆情。”清政府批准了刘铭传的建议,在台湾省城为林文察建立专祠,列入祀典。
为林文明昭雪,为林文察建祠,是刘铭传对台湾士绅忠君爱国传统的肯定,对团结台湾士绅,稳定台湾大局有积极影响。
中法战争时,台湾航运不通,从大陆运兵运饷十分困难。清政府多次指示刘铭传劝谕台湾富户绅商捐资募勇。1884年10月10日的上谕即说:“台湾孤悬海外,他处接济,缓不济急。刘铭传当联络绅董,因地劝捐,如军械缺乏,即中国军器也可应急。台地巨族多养私丁,可急召头人,重赏募用。” 刘铭传接旨,即饬台湾各道府厅县妥为劝办,不得勒索苛派,以失人心。宜兰县令王家驹派令富绅周家芳捐洋八千元。而周家芳当基隆法人猖獗之时,不避艰险,自愿捐募土勇200人,自备口粮4个月,开赴前敌助官军作战,共需饷银六千元外,复认补交捐洋二千元。宜兰县令王家驹仍勒令捐洋八千元,并拘押周家芳之兄周家祥。刘铭传批令释放周家祥,周家芳只需补交二千元即可。王家驹拒不奉命。于是,刘铭传上奏清廷弹劾:“该县办捐所派本地贡生杨德英帮同办理,诸多不公,各捐户或因狥情而减,或因私贿而除,并未一律照章办理。查宜兰县王家驹奉办捐事,宜如何劝谕乐输,乃听任劣绅任意增减。且据委员访查,该令谓周家芳捐勇助剿基隆,非剿宜兰,本县所捐勇饷,不准抵销,仍令勒交八千元之款。奉批后,仍行抗押周家祥不放,实系刚愎任情,意图勒索,应请旨将宜兰县知县王家驹即行革职,以肃官方。”
为了给捐款士绅以更多实惠,刘铭传电奏清廷,“台湾劝捐军饷官绅,皆请奏开实官捐输。” 清廷令户部速议具奏。户部要求“凡京职自郎中以下,外官自道府以下,及三班分先、分间、尽先各花样,均按照例定十成银数报捐,不准以钱文军械米谷折算。” 台绅则以政府要价过高,观望不前,进而要求官价打折。于是,刘铭传上奏,代台绅“仰恳天恩,俯念台饷万分紧迫,台地民力拮据,非内地寻常捐输可比,敕部详加核议,于定例十成数内减四、五成,以广招徕。”
捐纳,可以缓解军费困难。捐纳,也是一种调动台绅参加抗法保台战争的政治动员手段。许多台绅献出了金钱,收获了各种官职官衔,包括实官、翎支、虚衔、封典等项。台绅的社会地位提高,人数增加,其势力也随之而得到扩张。
清朝统一台湾后,即通过书院与科举制度培养选拔当地的知识精英。二百年间,科举文人的队伍不断扩大。在历次社会动乱中,台湾知识阶层的绝大多数终是站在清政府一边,成了保持岛内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力量。
台湾建省后,刘铭传兼提督学政。他只读过几年私塾,没有科举功名,由提督武职转巡抚文职,已是罕见的特例,再以巡抚而兼任学政,更是奇迹。事实证明他是一位令台湾的士绅阶层满意的教育行政长官。在他的领导下,台湾的教育事业步入了新的成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