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关于三民主义的课堂讨论纪要(4)

辛亥革命网 2011-06-2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叶岑桦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11年5月5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选修课组织了一次关于三民主义的课堂讨论,以纪念和反思辛亥革命百年。由任

     不能忽略的是,新文化运动前后,世界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新青年中产生广泛影响,渐渐演变为一种思潮。针对这种趋势,孙中山不一概反对,他提出自己的主张,强调当前中国不适合提倡世界主义,更进一步指出,所谓的世界主义不过是变相的帝国主义。在孙中山的政治意识中,只有首先解决的了民族问题,才能谈得上世界主义。“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先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这便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大责任。”

  从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回应看,足见其深厚的中华民族情怀和民族平等的时代精神。孙中山对世界主义是有不屑,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所谓的世界主义事实上是西方主义,最可怕的恰恰是那些自以为已经免除了偏见,可以代表全人类的人,殊不知他们最为傲慢和无知,百年前孙先生对世界主义所持的审慎保留的态度,今日不能不让人钦佩。

  三民主义的思想价值

  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正统意识形态,它的提出与巩固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被神化为一种信仰,从而对夺取政权、巩固统治提供了巨大力量。三民主义是极高明的政治艺术。政治的基础是武力,其手段是强制,然而仅仅依靠暴力手段支撑的政权缺乏长久的稳定性和深入性。这是因为威吓与强权仅仅可以获得被统治者表面的服从,人民对于统治者的臣服、对于秩序的遵守只是源于惧怕的心理,并没有对政权从内心产生根本认同,一旦统治者的控制削弱,锁链放松,就会面临政权被推翻的威胁。因此,仅仅依靠武力建立的统治不会长久,亦不会稳固。

  要想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依靠思想教化,亦即意识形态的灌输。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指出:“愚蠢的暴君用铁链束缚他的奴隶,而真正的政治家则用自己的思想锁链更有力的束缚他们。绝望的时间能够销蚀钢铁的镣铐,但却无力破坏思想的习惯性结合,而只能使其变得更加紧密。”讨论中同学们普遍认同这一观点,即意识形态是植入性的,是与个人价值观密切结合,其本质是让人相信,把痛苦投资到对未来幸福的期待里,就可以得到幸福的果实。总的来说,善的目的往往要凭借着道德上成问题的手段来达成,如何化解目的与手段的紧张关系,思想教化则成为最高的政治艺术。

  同学们讨论“三民主义”是一种综合的主义。这是从“三民主义”理论要素来源的角度去谈的:民族主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夷夏之辨”思想的继承,也是对西方生物和族群进化思想的移用;民权主义是对法国天赋人权思想的发挥,也是以美国民主共和制度为蓝本的模仿;民生主义则是在结合了中国历史传统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思潮的借鉴。“三民主义”将这么多理论要素加以吸收、结合,自然可以称作是一种“综合”的学说和主义了。

  但是对于“三大主义”的内在关系如何,重要程度分别怎样,历来各执己见。目前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在近现代时期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和斗争任务,即需要通过民族革命、民权革命、社会(民生)革命实现反满独立、民主宪政和国家现代化,所以“三大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是主要内容。

  有同学认为,这种看法对民族主义的地位提得不够。对“三大主义”的认识,不但要从革命推进的条件或实现的步骤去考虑,更要在学理层面进行必要的思考。三民主义既然是综合,包含了多种思想要素,那么其内部逻辑是否自洽,各个要素间如何安处?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而民族主义的重要性恰恰就在此处得到了体现:它在“三大主义”中充任了“调和油”的角色!毫不夸张地讲,离了“民族主义”,三民主义的理论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民权主义是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产物,其核心是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这股人文主义思潮促进了近代自由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开始着眼于个人(西方经济学更是做出了“自利人”的假设),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行动的原则。民生主义是中国化的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强调的是共同体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幸福,主张“利他性”,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牺牲部分个人的权利来实现集体的利益。

  这也就是说,在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之间,本来就蕴含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深刻矛盾,需要另外一种思想来调和,而民族主义无疑是一种可能选择。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民族”是在对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形成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类共同体。同一民族的人们会团结在一起,为了增进民族共同体的利益,自觉地对个人“完全自利”的行为准则进行调整,同时“民族利益”也对达到“人类一体”的长远目标进行了分解和校正。所以,在民权主义的“个人”和民生主义(社会主义)的“全人类集合体”之间加入了“民族”这一层次,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两种取向、两个原则和两种主义的剧烈冲突。

  在当时中国面临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下,救亡图存的大业迫切需要一面旗帜将亿万国民团结在一起,对“国族”和民族主义的重视遂成为势所必然。因此,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必须为适应和部分接纳民族主义而加以改造,所以有了“军政、训政、宪政”建国三阶段(主要是训政时期限制个人自由)的说法和“中国的(而非世界的)社会主义”的主张。

  综上同学们普遍认同,三民主义不仅是综合的主义,更是调和的主义。民族主义作为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缓冲器,部分缓和了二者的矛盾,同时为了适应民族主义的要求,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也对自身进行了改造和中国化,三者共同构成了有浓厚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而不论从学理还是从国民党后来的政治实践来看,民族主义都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三民主义的缺陷

  20世纪初期,对待中西文化问题有三个派别,即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主张复兴中国固有文化的、主张折衷办法的。1903年秋,孙中山在《东京军事训练班誓词》中首次完整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主要包括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以民为本,其特点是综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近代西方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被认为是好的进步的思想于一身,大杂烩的三民主义属于典型的折衷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