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关于三民主义的课堂讨论纪要(2)

辛亥革命网 2011-06-2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叶岑桦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11年5月5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选修课组织了一次关于三民主义的课堂讨论,以纪念和反思辛亥革命百年。由任

  然而通过对三民主义的整体逻辑架构的分析讨论,有同学认为三民主义对自由主义的理解和认同态度是混乱的。孙中山认为自由有两种概念和涵义:一是自由与民权并列,是指人民在政治上享有的自由权利;二是自由和民族主义相同,是指国家的自由。

  在国家层面,孙中山主张绝对的自由。认为“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这种思想与民族主义的观点相契合。讨论中有同学认为,孙中山对民族主义与国家自由两者关系的论断是不够全面的。对外而言,民族主义和国家自由具有一致性,都倡导国家独立、不受外国干涉、自成一体。然而对内而言,国家自由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国家权力高于个人权利。因此,过分强调国家自由可能会导致专制和独裁,忽略应有的民主和自由。孙中山重组中华革命党时就曾犯下类似错误。倡导建设一个有力的国家并没有错,但认为国家至高无上便是错。美国也曾经历国家构建的过程,但其出发点是社会福利保障,而非国家的绝对权威或极权主义。盲目倡导个人权利确实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额外难题,然而对国家的绝对崇拜也绝不是人们所乐见的。正如哈耶克所说:“全知的人并不存在,知识分散在每个人的头脑里,只有通过每个人的自由行动所产生的创新,才能使传统和制度获得累积性发展。”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所阐述的“自由”是自由主义的两种模式,即以赛亚·柏林所说的“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之分。所谓消极自由,即一些人对另一些人所施加的强制在社会中被减至最少,而积极自由则是指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个人能够实现其意志的能力。

  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主要倡导个人的消极自由。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民权主义”提出了建立现代民主共和国家的基本原则,构建了民主共和国的蓝图及实施方略。其内容大量吸收了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可以说,欧美的自由、平等等观念成了民权主义体系的价值内核。“主权在民”的理论基础是天赋人权,即自然状态下每个人平等的拥有完全的自由,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由于国家是社会成员与统治者达成的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的契约,因此国家只是保障个人实现权利的工具,权力的真正主人是人民,这一点在“民权主义”中被进一步解读为“民有、民治、民享”。

  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主要倡导个人的消极自由,因为对人们各项基本权利的制度保障,实际上是消除阻碍自由的外在条件,减少强制和约束的一种方式。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普遍认同这一立场,认为防治强制需要个人拥有确实获得保障的“私人领域”。

  相比之下,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则是个人积极自由的体现。“民生主义”是针对社会经济领域的,以生产和分配为研究主题。民生主义自诩为能同时解决生产和分配,也就是效率和公平的协调问题。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理念下,孙中山强调通过政府干预,来提高人们的生存能力。这种“福利社会”的出发点自然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之间在逻辑上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二者的背后是两种不同的对人类理性认知能力的假设。积极自由意味着政府会做更多的事情,为个人自由设置障碍,带来强迫自由。有同学认为,正是这种冲突的存在,导致三民主义衍生出“军政、训政、宪政”这一利用时间维度来化解理论逻辑冲突的实证理论。

  讨论的过程中,有同学坚持认为三民主义不论是在理论上或是实践中都与自由主义毫无关系。认为孙中山为了增强其学说的说服力,在解释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时,牵强地把约翰密尔的《论自由》归入到三民主义的思想源泉中,而联系也仅仅局限于这一点。三民主义以及孙中山的一系列论述,无处不有政府权力的身影,包括在孙中山个人的政治生涯中,也是充满着个人专制、一党专制的思维模式,根本无所谓自由。在三民主义的实行过程中,往往是打着充实民族、人民的利益、自由的旗号,试图去建立一个统一的、有力的党治政府。

  孙中山提出的实现民族主义的方式,决定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割裂关系。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的基本主张有三点:恢复民族精神、恢复固有道德、恢复固有智能。这三点主张的潜台词是建立统一的思想道德,并以此凝聚、统一、指挥国内民族,一致对外。那么由谁来决定以什么思想道德,并运用之以统一国内各民族和人民呢?答案即是孙中山所领导的党派,也就是要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统治、指挥人民。通过上述推论有同学认为,以一种思想、一种道德、一个党派来统一指挥一国民众,是以自由之名,行专制之实。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