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曾国藩治军思想(5)

辛亥革命网 2011-06-02 00:00 来源:求索 作者:李育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曾国藩曾从倭仁、唐鉴讲习程朱理学,是理学经世派的代表。在他看来,“军旅战争食货凌杂,皆礼家所应讨论之事”(《曾文正公全集·书札》

  “明”指的是办事能力。他说,“大抵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曾胡治兵语录》,《蔡松坡遗集》二。)“明”有两种,一种是“高明”,即远见卓识;一种是“精明”,即窥事精细。具体来说,“居高位者”必须“知人晓事”,否则“终古相背而驰”(《曾文正公全集·书札》。),不能称职。低级将官则要明白事理,熟悉营务。怎样才能获得“明”呢?按照儒家的说法,人的才智都是天分,非人力之所能及,因此曾国藩也认为:“勤、恕、廉三字皆可勉强做得到,惟明字甚不易学。”(《曾文正公全集·批牍》。)但他又从“功可强成,名可强立”的唯意志论出发,认为:“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轨而日即高明。”(《曾胡治兵语录》,《蔡松坡遗集》二。)更进一步,他将“明”提到区别君子、小人的高度:“今日能知人晓事为君子,明日不知人晓事为小人。”(《曾文正公全集·书札》。)这样,“明”也就成了伦理道德修养问题。因而,人的“明”可以通过“培养磨炼”获得,只要从“勤”字上下功夫,“凡事精细考究,多看多做,多问多想”,就能获得“明”。因此,他把“陶熔造就”当作“一种树人之道”,即培养人才的方法。

  “勤恕廉明”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两点:□“勤”与“明”的功用是增强湘军作战能力。强调“勤”字,在平时严格训培,要求将卒忍受跋涉之累,饥寒之苦,以适应战争之艰辛,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强调“明”字,重视人才培养之道,使湘军磨炼出一些较有“才干”的将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重德出现的“才不足”的状况。曾国藩的幕僚薛福成说,曾国藩“知人之鉴为世所宗,而幕府宾僚,尤极一时之盛。”(薛福成:《叙曾文正公幕府宾僚》,《庸庵全集·文编》。)足见曾在“明”上所收功效。显然,“勤”与“明”,对提高湘军的军事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恕”与“廉”的功用是协调湘军内部关系,从精神、物质两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将士之间的利害冲突。这一点也收到一定效果。尤其是“恕”,使那些拙朴的农民很容易被“感化”,怀着报恩的心理效命主将。蔡锷对此曾极为赞赏,他说:“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可付之一炬”(《曾胡治兵语录》,《蔡松坡遗集》二。),湘军虽未能“几如家人骨肉之联为一体”,但内部矛盾较少,作战较为合协,轻易不能将其打散,“恕”道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曾国藩的军事“成就”主要在于治军,韬略机谋、运筹帷幄并非所长。如他自己所说:“鄙人教练之才,非战阵之才。”(《曾文正公全集·书札》。)上述三个方面,只是他治军思想的梗概。我们看到,从指导思想到治军原则和方法的提出,都本于程朱理学。因而,时人称他的“成功”在于“学问”。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未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以前,也同样认为,由于曾国藩学有“本源”,“收拾洪杨一役而完满无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研究》第20页。)。显然,以“礼”,即运用儒术是曾国藩治军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儒术本身并无多大神通,他的“成功”,主要还在于其治军思想包含着合乎军事规律的东西。如强调政治、军事素质,从严的原则,注意争取民心,重视内部的协调统一等等,这些都是克敌制胜的必备条件,曾国藩只不过是把它们同“程朱理学”揉合在一起罢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