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曾国藩治军思想(4)

辛亥革命网 2011-06-02 00:00 来源:求索 作者:李育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曾国藩曾从倭仁、唐鉴讲习程朱理学,是理学经世派的代表。在他看来,“军旅战争食货凌杂,皆礼家所应讨论之事”(《曾文正公全集·书札》

  “刚柔互用,宽严相济”这套中庸之道的统治术,曾国藩运用得相当娴熟。一方面,宽之以“名利”,致使“湘中勇夫赴江西、湖北投效者,络绎不绝,父缺子代,此往彼归”《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另一方面,严之以“礼义”,整饬军纪,在一定时期注重了军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清政失民的状况。曾国藩曾自我吹嘘说:“我现在军中,声名极好,所过之处,百姓爆竹焚香跪迎,送钱米猪羊犒军者络绎不绝”(《曾国藩家书》。)。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对曾效忠清廷是不满的,但认为曾国藩行事“犹足以惬人心者,盖亦多矣”,其一就是“杀官司之威,民之得伸自曾左始也”。(章炳麟:《检论·近思》。)

  但是,曾国藩的“严之以礼义”和“宽之以名利”,本身存在着矛盾,不能贯彻始终。例如,在湘军前期,为了与太平军争民心,对“不扰民”有所注意,但到后期,“扰民被控之案层见叠出”(《曾文正公全集·批牍》。),禁不胜禁,攻破南京后大肆劫掠,乃是曾国藩所特许,属于“宽之以利”的范围,更充分暴露其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本性了。

  三、勤恕廉明 修己治人

  曾国藩治军的基本方法是运用儒家伦理哲学,从自己做起,“修己治人”,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是他治军的第三个特点。

  “修己”的内容就是“勤恕廉明”,他说,“带兵之道,勤恕廉明四字缺一不可”(《曾文正公全集·日记》。),“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四字兼全可为名将,可为好官,不论文武大小,到处皆行得通”(《曾文正公全集·批牍》。)。

  所谓“勤”,其基本要求是不使身心有一刻之怠惰。曾国藩认为,“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曾文正公全集·杂著》。)。因此,“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曾文正公全集·日记》。)。平时军务,如点名看操,修墙查街;战时如查看地形,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去办。训练兵勇必须如鸡伏卵,如炉炼丹那样昼夜操劳,不可须臾离开。闲暇时则读书,练字,不使脑子休息。若此,才能使军队作到营伍不紊,训练不废,惰气不生,士气不衰,“营伍常有奋兴象”。曾国藩自己对这个“勤”字更是身体力行,一丝不苟。他不仅以自己的“兢兢自持,行之有年”对部属作现身说法,并诱之以官禄,说,“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曾文正公全集·批牍》。)。

  所谓“恕”,也就是“仁”,曾国藩解释说,“圣门好言仁,仁即恕也。”做到了“仁”,则“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处处行得通”。他把“恕”道看作是维系湘军团结的重要方法,提出“治军如治家”的方针。他说,“大抵治军譬如治家,兄弟不和则家必败,将帅不和则军必败。”《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因此,上下要“以情意相孚感”。在下者要“尊上”,如子弟之事其父兄;在上者要用威信,恩信“如父兄之管子弟”;各统领营官之间,要以“平恕之心”相待,“处处严于责己而薄于责人”(《曾胡治兵语录》,《蔡松坡遗集》二。)。这样从横竖两方面联络感情,维系内部团结。

  “恕”仅是精神上的把戏,并未能处理将卒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曾国藩知道,“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这是军心最为敏感的问题。因此,他试图以“廉”来解决这一难题。他反复训诫部属要以“廉”自守,“为统帅者,欲服将士之心,在不争将士之利”(《曾文正公全集·批牍》。)。他制订的劝诫条例也反复说:“欲服军心,必先尚廉介”(《曾文正公全集·杂著》。)。他自己以“不要钱”为标榜,希冀僚属效法此风,洁清自矢,不“与同辈争薪水,与士卒争毫厘”。为此,他又在制度上作出种种规定,即以各种名目让将官获得厚利,名曰“养廉”,使他们不与士卒争利,尽可能使将官与士卒的矛盾降到最低限度。尽管如此,其实际作用却非常有限。曾国藩自己在日记中写道:“军中乃争权絜势之场……求其贞白不移,淡泊自守而又足以驱使群力者,颇难其道尔!”(《曾文正公全集·日记》。)湘军中除了几个像左宗棠,李续宾那样的“廉将”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些“作名利双收之想”的利禄熏心之徒。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