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曾国藩治军思想

辛亥革命网 2011-06-02 00:00 来源:求索 作者:李育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曾国藩曾从倭仁、唐鉴讲习程朱理学,是理学经世派的代表。在他看来,“军旅战争食货凌杂,皆礼家所应讨论之事”(《曾文正公全集·书札》
 

  太平天国的失败,有着种种原因,其一就是它遇到了强悍的对手——湘军。剖析湘军魁首曾国藩的治军思想,有助于我们了解这支军队为什么较绿营有更大的能量,竟能使奄奄一息的清王朝起死回生,苟延残喘于一时。

  曾国藩曾从倭仁、唐鉴讲习程朱理学,是理学经世派的代表。在他看来,“军旅战争食货凌杂,皆礼家所应讨论之事”(《曾文正公全集·书札》)。所以,他能打破儒生不问兵事的习气,投身于镇压太平天国的血腥事业。

  一、以礼治军 诚字为本

  “礼”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是封建统治秩序的集中概括。曾国藩从小就浸润了儒家思想,“少读《论语》,至‘克己复礼为仁’一语。深服其言,书诸座右,日必三复,厥后用兵执政,时时不忘此言”(杨公道:《曾文正公轶事》。)。作为封建统治的忠实卫道士,他本能地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舍礼无所谓道德”,“舍礼无所谓政事”(《曾文正公全集·杂著》。)。因而,他立下了“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信条,并以此作为他治军的指导思想。“礼”,就是曾国藩治军思想的核心。

  以礼治军充分显示了湘军的性质和目的。曾国藩在率领湘军初次出战时就明白告示:“不特纾君父宵旰之勤劳,而且慰孔孟人伦之隐痛”。除了“勤王忠君”之外,还特别打出了捍卫“封建名教”的旗号,这两者虽然具有政治上和伦理上的不同含意,但其“复礼”即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是一致的。曾国藩强调后者,是由于太平天国“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打破了“秩然如冠履不可倒置”的封建等级观念,造成“开国以来名教之奇变”(《曾文正公全集·文集》。)。在曾国藩看来,这种状况甚至比军事上的失败更为可虑,因为封建统治就是依靠这一套理论才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一旦剥落,即使军事上获胜,也难以长久维持。因此,他在组建湘军这样一支不同于“绿营”的反动武装时,特别强调“礼治”。但是,“道之浩浩,何处下手”呢?为此,他又搬出了程朱理学中的“诚”来,认为“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诚”在程朱理学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周敦颐把它看作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周敦颐:《通书·诚下》。)。曾国藩继承和发挥了这一思想,他说:“如居室然,宏大则宅者广,托庇者众,诚信则置趾其固,结构甚牢”(《曾文正公全集·杂著》。)。“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在周、程那里,“诚”是一个统率宇宙本体、先验的人性以至封建伦理道德,由天理所秉赋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是一个玄而又玄的理学概念。曾国藩把它外化为具体的政治概念,认为“诚便是忠信”(《曾文正公全集·杂著》。)。显然,“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所谓“忠”,所谓“信”,无非是指对封建统治者的忠诚。这样,“诚”便落到了忠于封建君主和捍卫纲常名教的这一总的政治目的上,因而是符合“礼”的。

  曾国藩说:“独信忠信为行军之本。”他的治军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诚字”。为了组建一支具有“忠义之气”的军队,曾国藩在兵士和将领的鉴选上,提出的首要标准是“拙诚”。对于士卒,他要求“技艺娴熟,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曾文正公全集·杂著》。)。因此,他基本上是从偏僻乡村招募湘勇,这些拙朴的农民很容易接受纲常伦理的说教并为其所用。对于将官,他首先要求必须是“吾党血性男子,有忠义之气”(《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其次才是“娴熟韬钤之秘”。他认为“有其质而更傅以他长,斯为可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将官当然是“吾党而直晓军事之君子”为佳,但当“德”与才不可兼得的时候,他坚决将“德”放在第一位:“自修之方,观人之术,皆以此为衡”。在他看来,“智可因忠而生,忠不必有过人之智,尽吾心而已……能剖心肝以奉至尊,忠至而智亦生焉”(《曾文正公全集·杂著》。)。曾国荃说曾国藩用人“往往德有余而才不足”(《曾国藩家书》。),可见他对“德”的重视。

  为了使湘军能够保持“忠义之气”,不沾染营伍习气,他又立下一条规矩,对那些绿营军士“入营稍久”和曾经败溃者,一律不予收录复用;对绿营将官的录用,则严格控制在守备以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