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曾国藩治军思想(2)

辛亥革命网 2011-06-02 00:00 来源:求索 作者:李育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曾国藩曾从倭仁、唐鉴讲习程朱理学,是理学经世派的代表。在他看来,“军旅战争食货凌杂,皆礼家所应讨论之事”(《曾文正公全集·书札》

  曾国藩还特别注重精神教育,在他的训练项目中就有所谓“训家规”,亦即“训作人之道”。其方法有二:一是亲自教谕,“每逢三八操演,集诸勇而教之,反复开说至千百语”,进行封建伦理道德的说教。他自认为“虽不敢云说法点顽石之头,亦诚欲以苦口滴杜鹃之血”(《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可谓用心良苦。二是编写歌谣,曾国藩亲自编写了一些简明易晓的,如《水师得胜歌》、《陆军得胜歌》等歌谣,令军士诵习。

  “诚”字的另一层意思是“信”,“信”的本义是诚实不欺,因而曾国藩更多地是直接用“诚”来表示这一含义。“诚”与“忠”是密切相关的,曾国藩说,“诚者,不欺者也;不欺者,无私著也。”也就是说,要真正做到忠,克己奉君,不存私念,才可称为“诚”。曾国藩治军非常重视“诚”的作用,将它作为处理部属关系的准则。他说,“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曾胡治兵语录》,《蔡松坡遗集》二。),因为“人之生也直,与武员相交接尤贵乎直。文员之心多曲,多歪,多不坦白,往往与武员不相水乳,必尽去歪曲私衷,事事推心置腹,使武人粗人坦然无疑”(《曾文正公全集·书札》。)。 

  由上可知,诚字为本,:实质上就是强调忠君的政治素质,把“德”放在首位,作为用人的根本标准。这正是曾国藩治军思想的突出特点。中国古代兵家论将才,皆以孙子的“智信仁勇严”为衡,把才智放在首位。他们认为“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十一家注孙子》第11页。)。曾国藩一反古法,把对清王朝和孔孟之道的绝对忠诚放在第一位,这使得湘军的封建性异常突出,其残暴性也超乎寻常。曾国藩自己以“不怕死”相标榜,就足以显示他对清王朝的耿耿忠心。他的“以忠诚为天下倡”,对于集聚整个地主阶级的力量,尤其对于网罗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起了很大作用,他们中很多人主要是从维护封建名教出发投效曾国藩的。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感不满,但当看到太平天国将摧毁他们奉为金科玉律的圣贤之教时,便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清王朝一边。曾国藩总结“成功”的经验时说:“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州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欤!”(《曾文正公全集·文集》。)这段表白正说明曾国藩治军思想的基本特点。

  二、刚柔互用 宽严相济

  曾国藩的治军思想还贯注着中庸之道,这是他治军的第二个特点。他说:“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用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这天地之道用到治军上便是“宽严相济”,在给曾国荃的信中,他较明确地解释了这个宽严之道:“应宽者,利也,名也,应严者;礼也,义也。”(《曾国藩家书》。)

  先来看他的“应严者”:“礼”,“义”。“礼”在这里指的是湘军内部的等级规范。筹办湘军时,曾国藩就从营制上考虑按着“礼治”的要求,建立严格的隶属规范。他吸收了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军礼之说”,仿照他的“束伍成法”,制订了湘军营制。这套营制革掉了绿营“兵不相习,兵与将不相知”的弊病,兵弁辖于哨官,哨官辖于营官,营官辖于统领,一级辖一级,等级晰然,隶属明确。他还制定严格的营规约束士卒,严禁犯上作乱。湘军中后期,由于保举太滥,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营官的官阶高于统领的官阶,而哨官的官阶又高于营官,这样,很可能打乱湘军本身的隶属规范。曾国藩为此特定一条专论“事寄轻重”的制度。明确规定,各人的权限“专论差使,不论官阶”《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即尊卑名分,权力大小只能依据在湘军中的职务,不能依他本人的官品而定。这大体相当于后来的所谓“职大于衔”的规定,在当时的确是一个创举,其作用在于维护湘军内部等级的稳定性。

  战争是严酷之事,军队的“礼治”更带有强制性。曾国藩以一儒生治军,开始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岳州战败之后,他才感到其重要性。他总结战败原因说:“古人用兵,先明功罪赏罚。今世乱,贤人君子潜伏,吾以义声倡导,同履危难。诸公之初从我,非以利动也,故于法亦有难施,其致败由此。”(《清史稿》卷四百五。)这个问题在后来也屡屡出现,他经常忧于“军队风气纪纲大弛,赏罚之宽严每不中程”。在多次惨败之后,他才总结教训,提出“驭将之道,以严为先”(王安定:《曾文正公水陆行军练兵志》卷二。)。认为对部将要时刻“以礼存心”,“不必过谦”;要“临之以庄”,脸上时常挂着一副“懔然难犯之象”,使他们知威。并要求部将也要做到“以法立令行,整齐肃严为先”。对兵勇要严明纪律,使“兵不敢玩”,临阵时心存畏惧,不敢违令。总之,治军要“振之凶猛”(《曾胡治兵语录》,《蔡松坡遗集》二。),“宁可失之严,不可失之宽”。

  “义”,在这里指的是处理军队和民众关系所应遵守的规范。古代把所谓“解民于倒悬”,“禁暴除乱”的军队称之为“义兵”,或“仁义之师”。曾国藩从“君代民命”的传统观念出发,认为勤王卫道也就是保护民众。筹办湘军时,他看到由于官兵“奸淫掳掠”,广大民众深恶痛绝,迅速转向太平军。对此他深以为虑,“恐民心一去不可挽回,誓欲练成一旅,秋毫无犯,以挽民心而塞民口”(《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因而,他比较注意如何使湘军不成为民众之矢。为此,他提出“不扰民”三字为“治军之根本”(《曾文正公全集·批牍》。)方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