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纪念: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2)

辛亥革命网 2011-11-11 00:00 来源:东方网 作者:熊月之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任何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与评价,任何历史解读,总是受当下人所处时代、环境、价值观念、阶级立场影响,总会印有时代的痕迹,古今中外,概

  如果说在民国时期颂扬陈其美,是与国民党执政有关,到了解放以后,评价标准不一样了,那也是可以言之成理的。但是,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与其美路类似多次改名的还有一条路,黄兴路,现状就不一样。黄兴路是1931年命名的,1940年汪伪时期改名合作路,抗战胜利后改回黄兴路,1964年改名宁国北路,1985年仍改回黄兴路。黄兴路与其美路,一恢复,一没有恢复,这反映了同一城市对辛亥元勋的不同态度。

  应当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恢复实事求是的传统,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正确地评价一大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恢复黄兴路名,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与黄兴路名恢复相似的,是湖州“陈英士烈士墓”的修建。陈其美去世以后,被葬于其故乡湖州,湖州人为他修了墓。此墓在十年动乱中遭到彻底破坏。1984年湖州市政府重修此墓,翌年落成,现在是湖州著名的文化景点。

  按理,陈其美与黄兴是同类型的人物,都是1916年去世的。那么,为什么到1985年上海的黄兴路能恢复原有名称,湖州的陈英士烈士墓可以重建,而上海其美路、英士路没有恢复原名呢?这是没有合理性可以解释的。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陈其美的两个侄子即陈果夫与陈立夫,是四大家族蒋宋孔陈的陈家,是国民党反动派,是共产党的对立面,是曾经遭到通缉的战犯。这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陈其美去世的1916年,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日后两个侄子的旧账也不能算到叔父头上。唯一可以解释的是,今人对陈其美的历史功勋介绍、宣传不够,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在上海辛亥革命史上,还有一个人历史评价也没有恢复到应有的高度,这就是李平书。李平书在近代史上,至少有五大功勋:一是在广东当知县时领导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斗争;二是领导上海地方自治,在市政、实业、医疗、教育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是在上海酝酿起义时率领工商界人士脱身革命,对上海光复立下大功;四是在新政权成立以后在经济上予新政权以巨大支持;五是当上海革命党人同盟会、光复会之间发生尖锐矛盾、差点火拼时,出面做化解工作,避免了亲痛仇快悲剧的发生。李平书去世以后,上海士绅为了纪念他,为他塑了一尊铜像,立在豫园荷花池九曲桥畔。1959年,此像被迁至蓬莱公园,“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至今没有恢复。李平书是上海本乡本土的、具有重要历史功绩的名人,无论从乡谊还是业绩方面,他都是值得上海人好好研究、好好纪念的历史人物。今人对李平书纪念不够,没有什么特别的缘由,唯一可以解释的是,今人对李平书的历史功勋介绍、宣传不够,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双重身份认同与历史记忆分散

  像陈其美、李平书这样,在上海城市的历史记忆中,本应占有显著位置而事实不然的情况,是历史记忆中的非正常过滤的典型。考其原因,除了历史学者对他们的贡献研究、介绍、宣传不够、没有引起有关方面应有的重视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即移民社会双重身份认同与历史记忆的多元与淡薄。

  近代上海是移民城市,居民百分之八十以上来自全国各地。各地移民来到上海以后,所处之地,是由三个不同的市政管理体系(即两个租界和华界)构成的,华界又被分割成南市、闸北等区域,所以,上海居民并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上海地域概念。对不少居民来说,上海是个避难、淘金的地方,不是他们的家乡,也不是他们永久驻留之地。他们的家乡在宁波,在无锡,在潮州,在厦门,在天南地北。他们常有一种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叶落归根的愿望。各地移民将不同区域饮食、戏曲、风俗等文化带入上海,在上海建立了众多同乡组织,诸如四明公所(宁波人)、三山会馆(福建人)、广肇公所(广州、肇庆)、平江公所(苏州人)、锡金公所(无锡人)、江宁会馆(南京人)、京江公所(镇江人)、山东公所、徽州会馆(安徽人)、湖南会馆、楚北会馆(湖北人)。到1911年,上海已有此类会馆、公所60多个。据潘君祥研究,近代上海这类组织总共有二百多个。这些组织,为在沪同乡寻找工作,排解纠纷,申诉冤屈,办理婚丧嫁娶之事。特别是设立义冢,建立殡舍,为在沪死去的同乡能魂归故里而提供方便。有些会馆、公所还设立诊所,设立义学。他们开有适合同乡口味的饭店、菜馆,如粤菜、川湘菜、淮扬菜,设有上演本乡地方戏的戏院。特别是大多数会馆、公所,供奉着各地的乡土神,岁时祭祀。四明公所供奉关帝,泉漳会馆供奉天后,江西会馆供奉许真君(东晋道士,住南昌,据说学道成仙,能显灵济世),徽宁会馆供奉朱文正(朱熹,宋朝大儒,徽州人),山东会馆供奉孔子。这些都是各地在沪居民乡土认同的重要象征。这样,近代上海人在身份认同方面就出现了双重性,即既认同其籍贯,也认同其所居城市,有时前者重些,有时后者重些。比如,虞洽卿既认同其上海人身份,也认同其宁波人身份。当他作为上海工商界名人时,他认同的是上海人身份,当他在宁波兴办运输业时,认同的是宁波人身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