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纪念: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

辛亥革命网 2011-11-11 00:00 来源:东方网 作者:熊月之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任何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与评价,任何历史解读,总是受当下人所处时代、环境、价值观念、阶级立场影响,总会印有时代的痕迹,古今中外,概
 

  一、历史记忆的正常过滤与非正常过滤

  今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全国各地都在以不同方式举行纪念和学术研讨活动。这些活动,既有从辛亥革命整体着眼的,也有从各地具体表现着眼的,体现出千姿百态的地方色彩。但个性中寓有共性,各地都重视其地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与地位,重视纪念其地的先烈与先贤。武汉重视武昌首义,重视蒋翊武、孙武;广东重视黄花岗起义,重视孙中山、胡汉民;四川重视保路运动,重视蒲殿俊、吴玉章;湖南重视黄兴、宋教仁;浙江重视徐锡麟、秋瑾,各地都通过纪念、研讨,研究地域文化特点,弘扬城市精神。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一本著作,书名就是《城市英雄:武昌首义世纪读本》,突出起义与城市的关联。

  任何纪念活动,都是对历史记忆的激活,都是当下人对历史的解读。任何历史记忆,都有选择,有过滤。如果我们回到辛亥时期的历史场景,考察当年立在革命潮头的风云人物,再与今人纪念会上提到的辛亥英雄相比,会发现有许多发人深思的差异。比如,当年追随孙中山鼓吹革命不遗余力、冒险刺杀摄政王载沣而被捕的汪精卫,没有人会再纪念他了。曾运动新军、响应萍浏醴起义而被捕判刑、民国元年担任安徽都督的老同盟会会员孙毓筠,因策划反清起义被捕而判终身监禁,民国元年出任山东都督的胡瑛,在南洋筹饷方面有巨大贡献,在领导上海光复中立有大功的光复会领袖李燮和,这三人也很少会被人们提起了。这些都比较容易理解,孙、胡、李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曾加入“筹安会”,汪精卫在日后做了汉奸,均大节有亏。辛亥以前倾经商所得全力支持孙中山革命活动、被孙中山称为“革命圣人”的张静江,也很少会被当作英雄人物提起。这也比较容易理解,因为他日后与蒋介石关系太密切、站在共产党的对立面。

  如果在民国四年以前给反清英雄排座次,孙毓筠、胡瑛、李燮和一定榜上有名。如果在国共分裂以前给反清英雄排座次,张静江也一定榜上有名。如果在抗日战争以前给反清英雄排座次,汪精卫也一定名列前茅。

  但是,在辛亥以后一百年再回首前尘,评价自然有所变化。任何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与评价,任何历史解读,总是受当下人所处时代、环境、价值观念、阶级立场影响,总会印有时代的痕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类情况,我称之为历史记忆中的正常过滤。

  但是,也有一些事件,一些人物,由于人们对历史事实挖掘不深、对历史人物研究不透、对历史迷雾没有廓清,造成了历史记忆中的过度过滤或不当过滤,使得一些本该高度评价的人物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本该好好纪念而没有得到应有的纪念。这类情况,我称之为历史记忆中的非正常过滤。

  回溯辛亥革命历史,被非正常过滤的人物为数不少。兹以上海辛亥革命史上两个著名人物为例,一是陈其美,二是李平书。

  陈其美是典型的辛亥英雄。他对于辛亥革命,至少有八方面的贡献:一是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翌年在上海接办革命机关天宝栈,策动江浙革命运动;二是创办《中国公报》、《民声丛报》,协助宋教仁、于右任等办《民立报》,宣传革命;三是1911年与宋教仁等筹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任庶务部长,部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革命活动;四是领导上海光复,任沪军都督府都督,为响应武昌起义做出了巨大贡献;五是与苏、浙民军首领共同组织联军,会攻南京;六是1913年在宋教仁案发生以后,奋起参加反袁的“二次革命”;七是1914年参加中华革命党,坚决拥护孙中山的领导,为中华革命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第二号人物;八是1915年回上海主持讨袁军事,任淞沪长官司令,负责主持长江下游的军事行动,12月与杨虎行刺上海镇守使郑汝成,发动肇和舰起义,加速了袁世凯的倒台。1916年,他被袁世凯、张宗昌派人刺杀于上海,年仅38岁。对于陈其美,孙中山先生曾有公正的评价。他说,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吾党之士,“不约而同,各自为战,不数月而十五省皆光复矣。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陈英士在此积极进行,故汉口一失,英士则能取上海以抵之,由上海乃能窥取南京。后汉阳一失,吾党以得南京以抵之,革命之大局,因以益振。则上海英士一木之支者,较他省尤多也”。(见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一,《孙中山选集》,第208页。)综合而言,陈其美是坚定的、勇敢的、为辛亥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为辛亥革命鞠躬尽瘁、献出宝贵生命的人。对于这样的英雄,后人自然应当好好纪念他。民国时期,人们确实也给了他应有的评价与纪念。上海,在1930年曾设立陈其美纪念塔,在南市方浜路民国路(今人民路)口,方浜路以南。塔高27米,相当雄伟,顶端有铜盘,内有铁梯,盘旋而上,可达塔顶。塔的底部大理石上,刻有“陈英士先生纪念塔”的字样。此塔在民国时期是上海南市地标性建筑之一,1950年代被拆除。1931年,上海湖州人将位于贵州路的湖州旅沪同乡会湖社的二楼,辟为陈英士纪念堂。此堂在1949年以后被移作他用。上海还有两条以陈其美名、字命名的马路,一条是其美路,一条是英士路。纪念堂、纪念塔、路名,这些都是储存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载体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其美路、英士路都在1950年被改名了,其美路改名四平路,英士路改名淡水路。这两条路的路名现在仍然是四平路与淡水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