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十年山东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5)
辛亥革命网 2011-08-0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董传岭 查看:
“王法难犯,饥饿难当”。由于晚清政府难以对灾民进行切实赈济,各地饥民抢粮事件不断发生。如1910年7月6日《大公报》载:“潍县粮价日昂,小民谋食维艰,以致抢粮等事层见叠出。日前,南乡有饥民二百余名结党成群沿路骚扰,闻有富户囤积粮食若干,晚来竟被该饥民抢掠一空”。清政府以新政为名,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各地的抗捐抗税斗争接连不断。如1901年,即墨发生了万余人的抗缴新税斗争;1905年,兖州发生了乡民的抗税斗争;[75]1905年,郓城也爆发任青和领导的屯民反加粮斗争。[76]最著名的是辛亥革命前夕,莱阳、海阳、招远等县相继爆发的十数万人抗捐抗税斗争。这次斗争始于1910年春的莱阳、海阳,1911年延续到以招远为主的招远、莱阳、栖霞边区。以莱阳为中心的抗捐抗税斗争,后来发展成为武装起义。
频仍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农民起义的重要诱因,“在促进革命形势渐趋成熟的诸种因素中,灾荒无疑是不能不加注意的因素之一”。[77]辛亥革命前十年,列强残酷掠夺,封建统治日趋腐败,苛捐杂税十分沉重,灾荒之年,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危机四伏,如1906年,“东省荒歉,细民无以糊口,思乱者十室而九”。[78]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广大饥民铤而走险,纷纷举起反叛大旗。如1910年歉收,莱阳等地的抗捐抗税斗争发展为武装起义,曹州等地部分农民积极响应,举起反清大旗;与此同时,滕县、沂州及沿海地区也相继发生农民反抗斗争,[79]猛烈地撞击着濒临崩溃的大清王朝,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和预演,革命高潮到来和清政府溃垮的征候凸现。
结语
赈灾救荒是历代统治者的大政要务,切实践行赈灾和“保民”天职,才能保持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辛亥革命前十年,山东水、旱、雹、风、虫、霜、疫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日渐式微的晚清政府实践和发展了传统赈灾救荒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急救、补救和积极预防措施,对救治自然灾害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一定效果,但官员腐败的顽症,又使赈灾救荒措施大打折扣,无法根本改变天灾频仍的局面。
内忧外患交困的晚清政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萎缩,以致辛亥革命前十年山东天灾肆虐;而频仍严重的天灾又进一步冲击和削弱了清王朝的承受力和统治力,无情地摧残着大清王朝日趋腐朽的病体。天灾人祸并臻,内忧外患交缠,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冲突不断加剧,社会危机日趋严重,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已“无力回天”,无法根本消解天灾造成的损害和危局,肆虐的天灾促推革命高潮到来和清王朝崩解。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有自然原因,更与社会因素相关。如果晚清政府能够励精图治,国富民强,抗灾能力十分强大,辛亥革命前十年山东天灾频仍严重的局面就可避免。但晚清衰世,吏治腐败、经济凋敝、水利失修、森林破坏,人们抵御灾害的能力严重丧失,一旦出现自然变异即难免出现严重灾荒;频仍严重的灾荒又进一步削弱人们抵抗天灾的能力,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凡事预则立”。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消除人为致灾因素,努力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机制,防患于未然,才能战胜天灾,远离灾荒。
(作者董传岭,菏泽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灾荒史与社会生活史研究。笔者先后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在《历史教学》(高校版)、《史学集刊》、《广西社会科学》、《兰州学刊》、《社科纵横》等期刊发表有关晚清山东灾荒研究的系列论文十二篇。)
注释:
[①]从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到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大约十年又一个月,本文运用的史料从1901年至1911年。
[②]主要有许青春、戴彦臻的《近现代山东灾荒的历史考察》(《理论学刊》1999年第4期);王林主编的《山东近代灾荒史》(齐鲁书社2004年版);王卫平、黄鸿山的《江南绅商与光绪初年山东义赈》(《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及笔者在《历史教学》(高校版)、《史学集刊》、《广西社会科学》、《兰州学刊》等发表的有关晚清山东灾荒研究的系列论文等。
[③]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1911)》(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33—735页。
[④]王守中:《山东教案与义和团》,香港: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第27页。
[⑤]山东省水利史志编辑室:《山东水利大事记》,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第92-93页。
[⑥]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气象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59页。
[⑦]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民政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32页。
[⑧]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山东清代水旱灾情(初稿)》,济南: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1965年,第89页。
[⑨]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气象志》,第358页。
[⑩]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气象志》,第3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