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8)

辛亥革命网 2013-09-11 0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郑大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关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学术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很少将“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其演变过程结合起

  [21]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第2页。

  [22] 常乃德(常燕生):《中华民族小史》,爱文书局1928年,第5-6页。

  [23]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第8页。

  [24] 《共和国历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12年秋版。

  [25] 《西盟会议始末记》,《民国经世文编》第18册,第15-16页。

  [26] 《袁世凯致库伦活佛书》,见刘学铫《中国历代边疆大事年表》,台北,金兰文化出版社,1979年版,附录1,第483页。

  [27]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37页。

  [28]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39页。

  [29] 光升:《论中国之国民性》,《中华杂志》创刊号。

  [30] “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国族”等虽然指的都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但在内涵上则有所不同。“中华民族”强调的是各民族之间的历史和文化上的联系或同一性,而“中国民族”或“国族”强调的是各民族之间的政治和法律上的联系或同一性。就二者比较而言,“中华民族”更符合“民族”理论和中国各民族的历史事实,也更能得到各民族的认同。因为在历史上,中国的版图时有变动,政权(朝代)多有更迭,各民族之间的政治和法律上的联系也因而有所不同,但版图的变动、政权(朝代)的更迭并不影响各民族之间历史和文化上的联系或同一性。1924年李大钊在《人种问题》一文中就指出:“民族的区别由其历史与文化之殊异,故不问政治、法律之统一与否,而只在相同的历史和文化之下生存的人民或国民,都可归之为一民族。例如台湾的人民虽现隶属于日本政府,然其历史文化却与我国相同,故不失为中华民族"。(《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新版,第427页)

  [31] 吴贯因:《五族同化论》,见《庸言》第1卷,第9号。

  [32] 夏德渥:《中华六族同胞考说》自序,1917年湖北第一监狱石印。

  [33] 参见郑大华《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华东师大学报》2010年第5期。

  [34] 只眼:《为山东问题敬告各方面》,《每周评论》,第21号,1919年5月11日。

  [35] 《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第127页。

  [36] 《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第541页。

  [37] 《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第3页。

  [38] 《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第4—5页。

  [39] 《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119页。

  [40] 《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132页。

  [41] 《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187页。

  [42] 《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392页。

  [43] 《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394页。

  [44] 《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0页

  [45] 陈独秀:《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31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