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10)

辛亥革命网 2013-09-11 0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郑大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关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学术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很少将“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其演变过程结合起

  [68] 《张闻天文集》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第256页。

  [69] 《张闻天文集》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第267—268页

  [70] 转引见中共湖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委员会等编:《抗战初期中共中央长江局》,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64。

  [71]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1—623页。

  [72]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808页。

  [73]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2页。

  [74] 《抗日战士政治课本》,载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807页。

  [75] 1937年7月29日《晨报》。

  [76] 1938年1月16日《新华日报》。

  [77] 1938年10月31日黄火青在反帝总会民众联合总会联合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78] 转引自娄贵品《共把日兵赶出境,保住我国好河山——记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2011年12月30日《中国民族报》。

  [79] 转引自林松《白崇禧其人其事杂议》(打印稿) 。

  [80] 郑大华:《九一八后的民族复兴思潮》,《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

  [81] 吴钊:《复兴之基点》,《复兴月刊》第2卷第1期,1933年9月1日。

  [82]《我们要说的话》(该文署名“记者”,实为张君劢、张东荪、胡石青共同撰写),《再生》第1卷第1期,1932年5月。

  [83] 黄郛《发刊词》,《复兴月刊》第1卷第1期。

  [84] 邹文海:《选举与代表制》,《再生》第2卷第9期,1934年6月1日。

  [85] [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86] 周积明:《本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特点》,《光明日报》1997年10月14日“史学版”。

  [87] 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第148——157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88] 张君劢:《中华民族之立国能力》,《再生》第1卷第4期

  [89] 寰澄:《中华民族之复兴与世界之关系》,《复兴月刊》第1卷第1期,1932年9月1日。

  [90] 陈健夫:《西藏问题》,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42页。

  [91] 马天铎:《三民主义与回教青年》,《回教论坛》半月刊第2卷,第9期。

  [92] 据黄兴涛教授研究,1936年编就、1938年由中华书局发行的大型辞书《辞海》中,第一次收入了关于“中华民族”的内容。在“中华民国”的专条里,曾特别说明:“民族合汉、满、蒙、回、藏、苗等人而成整个之中华民族。人口共约四万万七千余万”(见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的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载香港《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2年第1期创刊号)。《辞海》第一次收入有关“中华民族”的内容,说明“中华民族”之观念已为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并对其涵义有了基本共识。

  [93] 以中国共产党为例,九一八事变之前,甚至在华北事变之前,在其文件、宣言、会议决议以及领导人的讲话或文章中,经常是“中华民族”与“中国民族”、“全民族”互用,但到了华北事变后,尤其是到了七七事变后,不仅“中华民族”的用量大增,而且很少有与“中国民族”、“全民族”互用的情况发生。

  本文刊发于《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