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君志与行 芳洁无遗憾(4)
辛亥革命网 2014-12-09 08:38 来源:中华南社学坛2014年特刊 作者:余品绶 查看:
革命者“一生奋斗、两袖清风”,是为真革命者也。
联系到余祖言在《弔田梓琴·自跋》中所言,“革命至利多害少,则人人知革命、欲革命矣!”可见,“革命”的“利”与“害”、及其“多”与“少”,必须以“人人”为标准而绝非以少数贪官污吏为标准也!
在大是大非面前,田梓琴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这是他道德人格的又一光耀之处。
“经师媚权贵”,诋毁孙中山。田梓琴奋起致《书》,予以批驳。相信阅读了《田梓琴与章太炎书》后,我们都会为田梓琴的大正义和大智大勇所折服。
《与章太炎书》不仅气势宏大,雄辩非凡,既坚持原则,又苦口婆心,真诚地劝导太炎先生,而且还特别地提高到“人格”的高度,予以警诫:
(太炎先生您)“必欲致力于陈炯明,以破孙公,不知千载下之读书见道者,其谓先生何?
先生一人之身,兼学者、革命党、政治家三者而有之。窃以为学者贵立纲;革命党贵树节;政治家贵有度。三者之中,皆与陈炯明之‘人格’相刺谬。先生之寓,日劳叛人走卒之踪。乡曲学究之所不与周旋者,何先生之不惮烦?”(见【附录】)
※
缅怀老友的一生,余祖言情不自禁地吟唱道:“缅君志与行,芳洁无遗憾”!
——这是对田梓琴先生革命人生的“真”和道德人格的“真”,最高的赞誉啊!
(三)
田梓琴先生革命人生的“真”和道德人格的“真”,一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二不是他所独有的。
他是他那个时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
清末民初,时势造就了中国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这其中的精英便是在册的“南社人”和虽不在其册但却与南社人丝缕相联、灵犀相通的“泛南社人”。
卢文芸指出,“重视品行是南社人的普遍特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成分,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直无私、谦谨自律、淡泊名利等等,从蒋介石身边的陈布雷,到从教乡隅的沈眉若、沈颖若二公,都有鲜明的体现,形成南社人富有强烈感染力的人格魅力。不过传统道德毕竟还是封建专制政治的产物,缺乏现代的个人观念做底蕴,较时代进步的南社人也不能完全摆脱旧道德的阴影。”[19]应该说,“修、齐、治、平”也好、“三立”也好,莫不如此。
任何时代,都有“故步自封”与“与时俱进”的矛盾。这就必须要不断地以新的思想成果“洗脑”,用“与时俱进”战胜“故步自封”。能够如此的,总是少数的精英。
整整一百年前,一九一四年五月十日,田梓琴以其三十余年的实践、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学习和觉悟所得,在《民国》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振聩发矇的文章——《名誉论》[20]。
田梓琴为什么要撰写《名誉论》?
他说:“今日之中国,知有名誉,不知有人格,日退居于禽兽而不知耻。吾惟此惧,不能不为降格之求。无已,作《名誉论》。”[21]
事态是严重的。《名誉论》说出了人们过去不曾说过的话,是我们中国当年的新的知识分子、新的人的道德人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