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潮——吕逢樵光复处州府(连载24)(6)
辛亥革命网 2011-06-0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朱文风 查看: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云驹来到岱石村头,又在那家小店喝了碗茶,里间门口闪出来昌。来昌朝云驹一招手,两人都进到里间。当夜,两人就宿在岱石,商量了一套引蛇出洞的计划。
第二日清晨,岱石村庄上空还飘荡着一片浅蓝色烟霭。四周的麦田一片青葱。田间小路上,来了两个农夫,一个肩上扛了把锄头,柄上套了只畚箕,一位扛了个灰槌。他们来到离山神庙不远的一座灰庐边,动手砸泥灰块,筛起泥灰来。不久,十五岭方向的大路上,推来两辆独轮车。车上装的是鼓鼓的麻布口袋,每车装了两袋。车子推到山神庙前,推车人把车上的口袋全翻在庙前。他们只坐着抽了一锅子烟,推了空车就往回走。庙的偏房内,住着一个老婆子,她听见庙门外一阵响动,走了出来,见推车人丢下东西不要,十分奇怪,忙追着招呼:“喂,你们怎么推了空车子走啦?这几袋是啥东西?放这儿不要啦!”她过去用手一提,啐了一口,骂骂咧咧地说:“我还以为是啥金贵东西,原来是几袋刨花,想在这庙里烧灰呀?找错地方啦!”
灰庐里的筛灰人,听见老婆子的话,忙跑了过来,招呼着:“阿婆,我们以为谁给你送米上门来呢,怎么会是刨花?你不要,让我们扛到灰庐去烧灰吧!”那男人说话的声音粗粗的,响响的,半个田野的人都能听见。这说话,自然也让隐藏在老鸦山树丛中的人听得明白。原来在树丛中,隐藏了正哨长带的十多名清兵。他本想倾巢出动,可是骆副哨长不买他的账。他说:“你不留一部分人马,万一他们来端你的老窝,你咋办?”于是,他只好让骆副哨长留在壶镇县官堂。这正哨长,说他盲目,也有他精细的计谋。他想以两车米为钓饵,引出吕逢樵来。只要吕逢樵来的人不多,他带十多个人足可以把吕擒获。当然,他也考虑到万一,万一吕逢樵带的人多,他就在树丛中隐藏,按兵不动。他万万没有想到,会有人暗中监视他何时从壶镇出兵。他也想不到岱石口凉亭的横匾上,会伏了吕逢樵的暗哨,把他深夜悄悄儿开拔到老鸦山的兵丁,一个个数得一清二楚。他自然更没有想到,从十五岭翻过来的两车白米,经过十五岭凉亭的时候,就被吕逢樵的战士调了包,换上了两车轻飘飘的刨花。如今,眼睁睁见两车白米忽然变成刨花。眼睁睁见两个农夫明目张胆地过来抢刨花?心中的疑团像青烟阵阵卷起。他想:再等一会儿吧,也许吕逢樵会突然从哪儿冒出来,可是等啊等的,等了好久,眼见两个农夫轻轻松松地提走两袋刨花,倒在灰坛上准备烧灰,哨长确实有点儿按捺不住了。但他还是按兵不动,直到他看见两个农夫和庙内那个老婆子出来争树废,哨长才清楚,他的计划出了漏洞。看看四周没什么伏兵,他终于把手一挥,带着十多名清兵轰地一下涌出了树丛。那老婆子,提了一袋刨花,正回到庙门口,忽见从庙后山上涌出一群带枪拿刀的士兵,吓得双腿一软,瘫倒在地上,嘴上说:“是我贪小便宜,兵爷爷饶我一遭吧!”哨长没睬她,一把拎过袋子,伸手往内一探,哪里有半粒米呢?他觉得额角一凉,渗出一头冷汗。他看了看山神庙四周,没什么人影儿,就命令士兵去把抢刨花的那两个农夫抓来。哨长踏进庙门,见一边砌了一个小灶,就命令老婆子煮一锅饭来,因为太阳当顶,哨长的肚皮已经饿得咕咕叫了。可是看看乱糟糟的灶台,那一塌糊涂的铁锅,他又改变了主意,还是到岱石村里吃吧。他走到庙门口,一名士兵报告:“烧灰的农夫不见了。”哨长一听火冒三丈:“什么,跑了?快追!”忽然他脑子一转,又喝令:“回来,都给我回来!”回来的士兵口渴,见庙内一只小缸里有茶水,纷纷拿瓢端碗,争着盛茶水喝。正当他们争着喝茶水的时刻,从庙门外“轰”地一下涌进二十多个人,端枪的,拿刀的,一声喝令:“不许动!”庙内的十多名清兵,一个个吓得呆若木鸡。哨长正在一角,见势不妙,很快从后门悄悄儿溜了。
冲进来的嘉益、云驹、火龙等人一清点,发现独独少了哨长薛宝雄,心中不禁一震:糟糕,让大鱼溜了!三人马上组织队伍搜查,山神庙内外搜了个遍,哪里还有呢!庙后是古木参天的老鸦山,一定潜进山里了。嘉益想:“潜进山的哨长会往哪里蹿呢?可能往外逃回壶镇,也可能往里蹿向大崖背。如果蹿向大崖背,那就糟了。因为逢樵和剑中还在大崖背上。”想到这点,几个人心中都不免发急。他们迅速处理了俘获的清兵。撤兵回到横塘岸村,马上往大崖背上爬去。
这时候,日已西斜,在大崖背上坐镇的吕逢樵,遥见山神庙边不发一枪结束了战斗,心中十分高兴。他为光复军这批将领们的计谋与果敢感到自豪。当他望见一溜人马急速向横塘岸村边返回,就和一班警卫战士准备从山上下来。刚到一处山嘴,突然“砰”地一下枪响,子弹在逢樵面前的岩石上溅起一缕青烟。旁边的剑中忙把逢樵按倒,他们正思忖是谁打的黑枪,身后又是“砰”地一声,子弹在一位战士打的身边。这枪法还好准!不久,逢樵他们终于看到,对面山岗一棵松树边,闪动着一个人影儿。剑中对着他发了一枪,人影又不见了。逢樵说:“难道是薛宝雄?让他溜了?”伏在一旁的剑中说:“很可能是这个浑蛋,上次没宰了他,活得不耐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