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潮——吕逢樵光复处州府(连载23)(6)
辛亥革命网 2011-06-0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朱文风 查看:
中饭,因为和珍到来,小梅特地炖了一只山鸡,和珍只尝了尝汤,把山鸡让给丁先生等人吃,她说:“就算我请师傅吧!”
有了弯刀、锄头,还要配上柄儿,好在山上硬木不少,挑些直的,大小适中的,砍了一堆,大家一齐动手,很快就弄好了。有了这批工具,战士们如虎添翼。生产组的人分成几批,第一批砍柴草,只见弯刀飞舞,柴草翻卷,就像剃头师傅,三下五除二,一片光秃秃的平地露出来了。挖地开山组的,都是身强力壮的庄稼里手,银锄上下飞舞,黑土一块块隆起。逢樵、赵卓、丁熔、华昌是一组,他们的任务是拣出地里的树桩,堆到一旁风干当柴烧。和珍帮助小梅、云驹做饭。和珍去抱柴禾,见大伙儿干得热火朝天,就跟老逢等人一起,踩着黑得冒油的山土拣树桩。
忽然,她抓了把泥土,看着看着,兴奋地叫了起来:“这泥土怎么啦?一粒一粒,像大粒砂子,大小又这么均匀!我用指头一捏,它又是细细的泥粉!”逢樵、丁熔听了,也抓起一把来细看,果然如和珍所说。他们终究也不是整天跟泥土打交道的人,呆在那儿说不出所以然,只是嚷着奇怪。唯有周老板华昌,见大家望着泥土如此新奇,忍不住哈哈大笑说:“这山土叫大粒砂,算是最好的泥土了。以前我在仙居深山里,挖出的泥土也是这样。我估量是山上的草筋树叶枯烂了,滋养的。”
这时候,赵舒刚检查了哨位回来,他一听,忙说:“周老板叫这泥土为大粒砂,这名称好!如果从土壤学来讲,这种土壤结构叫团粒结构,属于最好的土质。我们田里的泥土是沙灰土,抓一把,如沙似灰,松松散散。这山中黑土,腐植质特多,长年累月没人翻动,它就形成这最佳结构了。”
大伙儿一听,不禁欢呼起来。华昌翘起了大拇指赞赏地说:“元熙真不愧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高材生!”来昌听了追问:“熙兄,早稻田大学,是专门讲种田种早稻的?”赵卓听了,也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说:“哪里是专门讲种田的大学?元熙读的,也不是农学。”大家也分不清农学与早稻田有什么关系,一声招呼,大伙儿山锄挥舞,又往前掘开了。
一上午,大家就挖出一大片土地,到傍晚时分,一小撮一小撮红棕色的萝卜菜籽儿,就埋在一个个洞穴中了。种秋菜是迟了一些,迟一些也必须种。大家巴望着萝卜煮辣椒,又辣又香甜。
中饭后,战士们各自回到自己的窝棚,歇息一下。丁熔回到窝棚,拿出一本黑呼呼的手抄本,他叫过和珍,坐在岩头上一页一页翻了起来。这是一本草药书手抄本,毛边纸质,工整的楷书,全是蝇头小字。和珍问:“这难道是《本草纲目》?”丁熔说:“《本草纲目》在家中,这是手抄的秘本。”和珍见丁先生神秘兮兮,故意问:“啥叫秘本?”丁熔眉头一皱,摇了摇头:“唉,你这育英女校的老监学,你是明知故问!”和珍忙说:“就是秘藏不传的本子么?”丁熔一听连忙点头:“对,对,到底是个才女!”和珍一把拿过本子:“你再讲,我不还给你了。”丁熔说:“好好,咱们一起看!”和珍看到,书上每种草药,有学名也有地方俗名,下边注着这草药的形态特征、分布地点、生长环境,还有收采季节及功效、验方等。逢樵拿了块锅巴啃着,走过来说:“你们两位师傅,真想研究点儿名堂出来!”丁熔说:“草药的学问深着呢!”他拎起身边一大串沾满灰土的萝卜般的块块儿说:“你知道这叫什么?叫山萝卜,刨了皮,切成片,和肉炖着吃,补身子呢!”逢樵笑着说:“只要有肉,本来就很补了!”丁熔争辩说:“肉是肉,药是药,这功效大相径庭!不信你吃了就晓得!”逢樵听了,忙说:“我信我信,先留着放好。”
晚饭后,逢樵与丁熔、云驹、和珍、小梅等盘坐在一块大青石上。他们历数山中的珍宝:山萝卜、桔梗、七叶一枝花、红蕈、雉鸡、坑鸡、蕲蛇等,足足有七八种。逢樵说:“原以为山头冷僻苦寒,不料让咱们占着八宝山了!”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