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潮——吕逢樵光复处州府(连载16)(3)
辛亥革命网 2011-05-2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朱文风 查看:
逢樵告别金发,和赵卓一起回来。他们本想回大通学堂,赵卓说:“赵舒和嘉益都住在隆兴旅店内,那儿比较隐僻,咱们不妨就到那儿住,还可以一起商量些事情。”
回到隆兴旅店,四个人漱洗罢,又凑到一起议论起来。嘉益说:“我们壶镇民团的训练,也算严格了,可是和大通学堂比较起来,就差远了。”赵舒也说:“要训练出一支铁军来,谈何容易!”逢樵考虑的是回壶镇后的工作,他说:“时间十分迫切,咱们该好好部署一下!”
赵卓听了,轻轻叹了一口气。逢樵一见,忙问:“宏甫,你怎么叹气?”赵卓说:“我在大通工作时间最长了,现在大通的各地骨干人员,都将返回本县参加起义工作。我想如果有适当人接替我的工作,我也该回壶镇和你们一起干。”逢樵说:“最近不是来了一个河南大学生吗?他叫程什么?”赵卓说:“他叫程毅,字翘轩,是上海中国公学学生,已经来了好久!”逢樵又问:“这个人怎么样?”赵卓说:“我和他接触了一段时间,这人还不错,稳重、老练、办事稳妥,他是在上海认识秋瑾的。去年暑假慕名来此。”赵舒听了,也说:“哦,我想起来了,就是那位穿黄色斜纹军服,身材一般,皮肤黄黑,剪发蓄八字胡的年轻人吧?”赵卓说:“他是学文的,对经济会计方面十分熟悉!”嘉益说:“宏甫兄,那干脆让他代理你的工作,你也一起回壶镇吧!”赵卓说:“这事儿,我得先与秋先生商议再定。”
远处又传来一阵鸡啼,逢樵说:“咱们先宿夜吧!”
第二天,其他同志大多回自己家乡去,独有金发、绍康、张恭和逢樵四人留下。下午,四人又到秋瑾的和畅堂议事。金发和绍康已经先到了,两人正站在那棵合抱的大桂花树下,小声地说着什么。住在秋瑾家里的学生吴珉见逢樵等人到来,忙出来迎接:“吕先生、张先生来了!秋先生在里边楼上。”她谨慎地关上大门,拿了针线活儿在一旁做。逢樵见了金发,就问:“你们先来,怎么不进去坐?”金发笑了笑,仰头望了一眼树高叶稠的桂花树说:“不知怎么,我一看见这桂花树,似乎就闻到桂花香!不信你们也闻闻!”金发深深吸了两口气,好像全身十分舒畅。逢樵笑着说:“你这么一说,我也真有这感觉!”
这时候秋瑾迎下楼来,她上午起了两篇檄稿,觉得困乏,中午刚打了个盹,因为跟四人有约,马上挣醒了。见四人正在桂花树下大发感慨,就说:“昨夜人实在太多,不好只留你们住楼上。不知道你们这么喜欢桂花树,以后干脆在树下给你们铺两张床,让你们闻桂花香,吸桂花露,靠桂花树,做桂花梦!”绍康和张恭相互望了一眼,绍康说:“若能如此,我们是沾了王、吕两位的光了!”
说笑间,五人来到楼上。秋瑾拿出了她起草的《普告同胞檄》稿和《光复军起义檄》稿,分别让四人看了一下。金发说:“你干脆读给我们听一听!”秋瑾转向张恭说:“伯谦,你代我读一读吧!”
张恭本有文才,加上几年的草台班生涯,读起来,声调不高,却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在座四人,只有秋瑾沉静自若,其他的金发、逢樵、绍康三人听了,都振奋不已,连说:“好,好文章!”秋瑾说:“既然大家说好,那就算通过了。”
接下去,五人又安排了起义队伍的统辖分工。等到商议好,已经是夕阳西下了。四人要走,秋瑾怎么肯放?于是四人又在秋瑾家中用了晚饭。席间,金发问:“是谁的手艺,这菜做得蛮好!”逢樵用嘴呶了呶刚进来的吴珉姑娘说:“是这位小厨师呢!”吴珉知道在座的都是秋先生最亲密的战友,所以也毫不拘泥,说:“不合口味,多提意见,下次给你们做可口的菜!”大家说:“太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