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隐笔下的秋瑾之死(5)

辛亥革命网 2011-10-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云枫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秋瑾壮烈就义后至今,以此题材创作出很多文艺作品,光电影就有七八部之多,传记、小说、散文、诗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最精华者要数庐隐的

  作品是时代的反映,是作者灵魂的镜子。这时期她写的《寄天涯一孤鸿》,《秋风秋雨》和《灵海潮汐》等短篇和散文,是她这段暗淡生活的忠实写照和记载。

  这时的庐隐的作品刻意追求悲剧美,具有悲剧美。她说:“我简直是悲哀的叹美者”“于悲苦中寓生路”原想“游戏人间”,结果反被人间游戏了去,陷入“个性解放”幻灭的悲哀之中,其悲哀具有时代特征,也具有“人生一苦海也”(尼采语)的哲学内涵,透露女性性爱苦闷的心病,女性情智激战的痛苦,女性寻觅归宿的焦虑。其悲哀的抒写,主要以宣泄哀情为中心,来创造意境,安排结构,偏于直抒式、诉说式、倾吐式的主观抒情,喜用日记体、书翰体。  

  当然庐隐追求悲剧美,与她的悲惨人生经历遭遇密不可分。

  所以茅盾批评她后来“改变了方向”,在自己和自己的周围画起一个圆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笔墨凝缩于对人的内部世界,对自我的探索上,偶尔探头朝外一望,就又缩了回去,于是出现了所谓“庐隐的停滞”。但后来她清醒了,觉得自己的思想有转变的必要,不能再如此生活在悲哀之中了,扭转了这种创作思想和情绪。她在自传里说:“虽然世界是有缺陷的,我要把这些缺陷,用人力填起来……我只要有这种努力的意念,我的生命便有了光明、有了力……”

  1928年,她发表《雷峰塔下 寄到碧落》,为悼念郭梦良去世五周年的祭文。她对丈夫的亡灵说:“我!大约你是放心的,一直扎挣着呢。”

  在这种创作思想主导下,《火焰》《归雁》先后发表,标志着悲哀美已经为粗豪美所替代。她说:“在《归雁》中,我有着热烈的呼喊,有着热烈的追求,只可恨那时节,我脑子里还有一些封建时代的余毒,我不敢高叫打破礼教的藩篱。可是我内心却燃烧着这种渴望,因为这两念的不协调,我受了痛苦,最后我是被旧势力所战胜,那一只受了伤的归雁,仍然负着更深的悲哀重新去飘泊了。”这段话,即是她诚实的自我解剖,也是我们解析领悟庐隐作品的一把钥匙。

  五.“秋风秋雨愁煞人”考

  “秋风秋雨愁煞人”是秋瑾就义前留下的唯一一句供词,这句诗太动人心弦了,据说当年负责办理此案的山阴县令李钟岳经常独自一人将密藏的秋瑾遗墨“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注视默诵”,并为之泣下,甚至到了一天三五次以至七八次的地步。在良心的自责下,他几次自杀未遂,但他死志已决,最终自缢于屋旁,终年53岁,离秋瑾被害还不到一百天。当然,非是这七个字有如许魔力,实因李钟岳良知未泯罢了。

  但大家对这句诗的出处却时有误解。1916年8月孙中山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 ’之句,则传诵不忘。”1979年8月宋庆龄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使人误以为这句诗出自秋瑾。查阅资料,实际上这句诗秋瑾引自清代诗人陶澹如,全诗为:“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诚然,这句诗实在太女性化了,和秋瑾联系在一起则更增加了它的悲壮意味,读过,便不会忘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