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隐笔下的秋瑾之死(3)

辛亥革命网 2011-10-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云枫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秋瑾壮烈就义后至今,以此题材创作出很多文艺作品,光电影就有七八部之多,传记、小说、散文、诗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最精华者要数庐隐的

  庐隐作为鲁迅倡导的五四新文化小说的主要作家,她创作的小说明显受到鲁迅文学思想很深影响,在这篇小说的文学体裁、结构、叙述方式吸取了鲁迅小说的精粹。小说的文学表现手法新颖,没有采取让秋瑾人物形象和情节直叙展开的常见方法,而是用半散文半小说的体裁和明线和暗线交错描写的双线结构,通过秋瑾就义五年后,另一个小说人物(凌峰)来秋瑾墓祭奠的情节模式,来叙事叙情的,使之产生的文学效果更加生动感人。

  小说首先就用一段细腻文字,描写了一个弥漫着凄伤哀婉气氛的典型环境——秋瑾墓。通过对这个环境的刻意渲染,让读者在冷峭的秋色秋声中,立刻就从骨子感受到了一股悲凉。接着用回忆的笔法“忽想起五年前曾在此地低吟“秋风秋雨愁煞人”,引出整体主题——秋瑾之死。这段跳跃式描写手法,感觉非常近似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也显出作者的才华横溢。

  既然是小说,人物、对白、故事、环境意境四大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作者在小说中的叙事并不囿于历史真实事件,在不影响主旨的前提下,做了一些改动。

  小说构思叙述了秋瑾舅舅一家人在秋瑾被捕到遇害的这一段经历,由三个精彩情节段构成。通过这三个情节的描写,将秋瑾的英雄事迹气节和清朝官府的残暴表现得淋漓尽致……

  1.在狱中的革命豪情和为革命献身的大义。以吟诵绝命诗“秋风秋雨愁煞人”为最高潮描写。仅七个字高度浓缩表达了秋瑾忧国忧民“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悲愤心情。

  ——七字引自清代诗人陶澹如的诗句。全诗为:“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2.在狱中与舅舅的最后诀别,悲戚之情,跃然纸上,读之莫不凄然泪下。

  3.生动再现秋瑾英勇就义时的壮烈情景。

  而秋瑾写给舅舅舅母的诀别信更是小说的精粹:

  “危神州之陆沉,何惜性命!以身许国甥志早决矣。虽刀踞斧钺之加,不变斯衷”

  “但望革命克成,虽死犹生,又复何憾?”

  在这封庐隐借秋瑾之笔写的诀别信中,尽情抒发了秋瑾对革命大业的无比忠诚、坚贞、执著,那种大义凛然,宁愿牺牲自己赴汤蹈火的大无畏精神震撼心灵。

  我读出信中只有悲与愤两种感情,且都是主人公秋瑾面临死亡时,大悲大愤之真情流露,令人肃然起敬,为之动容……。

  世人称《红楼梦》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为天下第一文章,那诀别信的意境文字也是极具文学价值的,虽然诀别信并非是秋瑾所写。

   当然这篇优秀小说并非完美无缺,也有瑕疵之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