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隐笔下的秋瑾之死(2)

辛亥革命网 2011-10-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云枫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秋瑾壮烈就义后至今,以此题材创作出很多文艺作品,光电影就有七八部之多,传记、小说、散文、诗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最精华者要数庐隐的

  二.

  再来说说小说主人公秋瑾:

  秋瑾(1877—1907),女,原名闺瑾,乳名玉姑,易名瑾,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汉侠女儿,别署秋千,山阴(今绍兴)人。生于福建闽县,官宦家庭出身。瑾幼年随兄读书家塾,好文史,能诗词,15岁时又好习武,学会骑马击剑,乃中华真正女中豪杰也。

  赴日本留学,在上海创办《白话报》,鼓吹妇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揭露清政府的腐败。后赴日本留学,结识陈天华徐锡麟陶成章,会晤过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主盟人。回绍兴后组织江浙会党,与徐锡麟共谋发动皖浙起义。

  三十三年初,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以大通学堂为立足点,往返沪杭,运动军学两界,同时又到金华、处州等地,联络龙华会、双龙会、平阳党等会党组织。研究整顿光复会组织办法,草拟光复会军制,撰写了《普告同胞檄》、《光复军起义檄》等文告;对聚集在大通学堂的革命志士和会党头目进行军事训练。是年夏,将浙江光复会员与会党群众组成光复军,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八字为序,编为八军,推徐锡麟为统领,自任协领,约定安徽、浙江同时举义。

  安庆起义失败后,因清官府在徐锡麟处搜寻到一封秋瑾的信函,受到牵连,面临被捕的危险,但她谢绝王金发等人要其离开绍兴的劝告。7月13日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她大义凛然,就义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遗骸几经迁葬,后建墓于杭州西泠桥侧。

  秋瑾不仅是叱咤风云的革命志士,文学才能也很了的。她工诗词,后人编纂的《秋瑾集》中,包括了120多首诗,38首词。。在这些作品里,她以天下为己任,大义凛然,气势豪迈,宣传民主革命、妇女解放。笔调雄健,豪放悲壮,感情深沉。文词朗丽高亢,音节嘹亮。为了普及革命,她还写过白话文,谱歌曲,甚至编弹词,用这些通俗易懂的文艺形式向广大民众传播革命的道理。

  绍兴解放北路的轩亭口,是秋瑾就义的地方。秋瑾纪念碑于1930年在此落成,碑座正面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任写的碑记,碑身镌有张静江的题书“秋瑾烈士纪念碑”。后壁上镌刻“巾帼英雄”四字,系孙中山先生手书。现在纪念碑西面建有“轩亭口”牌坊,东面塑有秋瑾汉白玉塑像。 

  孙中山和宋庆龄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亲自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在墓前深情致辞:“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并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三.

  以上是为阅读理解《秋风秋雨愁煞人》做得一些背景介绍,下面对小说作进一步解读,看庐隐笔下是如何描述秋瑾之死的:

  庐隐与秋瑾,年龄相差不大,基本上应属同一时代的人。庐隐对秋瑾之死应该是有着比较真切的了解和感受的。一个是文坛才女,一个是巾帼女英雄,两人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的优秀女性人物。卢隐笔下的秋瑾人物形象,因为掌有第一手资料,再加上作者发自肺腑创作情感和才华文字,读之自然非常真实,非常悲壮,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一篇现实主义的典范佳作,而传颂不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