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隐笔下的秋瑾之死(4)

辛亥革命网 2011-10-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云枫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秋瑾壮烈就义后至今,以此题材创作出很多文艺作品,光电影就有七八部之多,传记、小说、散文、诗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最精华者要数庐隐的

  1.文字虽优美但过于缠绵,形容修饰词过多,不简练,大概这是女性作家喜写矫揉造作文字之通病吧。

  2.小说有些内容所述与历史事实有较大出入:如秋瑾是一个人仓遑奔驰,而真实情况是秋瑾为了保全革命力量,掩护学生撤退,在大通学堂与前来追捕的清兵激战不支后被捕的。我认为虽然文学创作允许虚构和杜撰,但必须要掌握好尺度,对重要史实的改动必须慎之,这种文学描写有伤秋瑾品格形象,即使是小说创作也为不妥。

  关于凌峰,很可能是以秋瑾最好的知己三姊妹吴芝瑛为人物原型塑造的。秋瑾曾经赋诗《赠盟姐吴芝瑛》记叙此事。另一姊妹叫徐自华。

  吴芝瑛(1868—1934),字紫英,号万柳夫人,今安庆枞阳县浮山镇鞠隐山庄人。

  吴芝瑛对秋瑾的走上革命道路起过重要指引作用。秋瑾赴日留学前夕,吴芝瑛在北京陶然亭为她饯行,当场赠送一联,以寄依依惜别之情:“驹隙光阴,聚无一载;风流云散,天各一方。”

  秋瑾就义后,家人已躲身外地,绍兴城内的族人无人敢出面领尸骸。过了半日才有几个仗义的士绅出面把烈士的遗骸收殓到一口白木棺材,抬到郊外卧龙山(俗称府山)脚下停放,如此英雄女侠竟落得凄凉野地栖身,可悲之。三个月后,徐自华吴芝瑛筹集钱款,在西湖畔买地造墓,实现了秋瑾“埋骨西泠”的夙愿。安葬时徐自华撰《鉴湖女侠秋君墓表》、吴芝瑛题《哀山阴》诗“大地苍茫百感身,为君收骨泪沾巾。秋风秋雨山阴道,太息难为后死人”以此慰藉感怀好姊妹秋瑾英雄大义为国捐躯之壮举。

       四.

  前面引用了鲁迅、苏雪林对庐隐的文学创作大致介绍和评论,觉得还不足于深入领会悟透这篇名作,再补加一段,细致具体论述《秋风秋雨愁煞人》,管窥其文学创作思想特点风格。

  我们先来看看庐隐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来创作《秋风秋雨愁煞人》的:

  1925年7月,她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海滨故人》之后不久,不幸突然向她袭来:丈夫郭梦良因肠胃病竟一病而逝,留下一个女儿,这时的庐隐精神受到打击,极其哀伤。心里充满了绝望。

  她去福州家乡安葬丈夫时,住在郭家,却遭到郭家人的虐待折磨,境况悲惨不堪。

  为了谋生,她忍耐着痛苦,一边教书,一边创作,就在这痛苦的半年中,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这篇短篇小说,集成一册出版,名白《曼丽》。这时写秋瑾牺牲的故事,表现庐隐在悲哀中企望从英雄身上汲取力量,不久后,她在《愁情一缕付征鸿》中,透露要从“悲愁中扎挣起来”,“向往想作英雄”,在“深邃心田中蒸勃”起“热情”的心愿。

  这本集子里充满了悲哀,虽然这是一种浅薄的衷感。她觉得人生不免要死,盛会不免要散,好花不免要残,圆月不免要缺。这些自然现象的缺陷,使她陷入悲哀和空虚。当时她正读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著作,隐隐约约服膺了他的“人生——苦海”的悲观主义思想。庐隐自己也承认这时期是悲哀主宰着她,她说:“这时节我被浸在悲哀的海里,我但愿早点死去,我天天喝酒吸烟,我试作慢性的自杀。”无论什么东西,在她看来都有悲哀的色调,人们的每一声叹息,每一滴泪水,都能在她心里得到共鸣,也使她的灵魂得到安慰。她悲哀着走路,悲哀着看世界,但她并不想解决这种支配着她的悲哀,也不知道如何解决。这种思想浸透在《灵海潮汐》和《曼丽》两个集子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